有时候即使是权倾天下的皇帝也要学会妥协。
对于妥协孙权并不陌生,过去他要和江东大族妥协,要和北面的魏国妥协,妥协并不是服软,而是为了更好的局势和自己的利益。
而现在他也要向大宋的群臣妥协。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宋的朝廷也是一样的,如果当官的要求都忠心耿耿的,毫无私心,即使孔子来了都不行,孔子都有诛杀少正卯的时候。
对于朝中众人的所作所为,孙权怎么办,孙权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了,就像他过去认下那些江东大族所做所为一样。
他无视了那些大臣的行动,似乎和金人使者勾搭的不是他们,他也无视了有些人在背后的小动作,赵瑗的事情可不是他一个人能做出来的,背后必然有无数的大臣推动这件事情。
当然有妥协就必须要有行动,一味的妥协换不来别人的尊重,别人只会觉得你软弱可欺。
倒霉蛋是张浚。
孙权忍了张浚很久了,如果不是没有人适合充当这个枢密院副使,孙权绝对不会让这个家伙在这个位置上这么久的。
张浚是少有的和朝中众臣、军中大部分将领都不怎么和又知道一点兵还有足够的资历坐稳这个位置的人。
只不过这一次他太拉胯了,如果不是他的瞎指挥,哪里有淮水之盟这件事情,孙权说不定都想要将完颜宗弼留在两淮。
孙权还有一点不能容忍张浚,那就是他在继承人这件事情上上串下跳,根据孙权的调查赵璩的奏章后面就有张浚的影子存在。
虽然说很多时候指定一个继承人并不是一个君王自己可以说的算的,群臣的意见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非常的重要,但是却也不是某个大臣可以这样插手干预的。更何况这个大臣的手上还有部分的兵权存在。
张浚被发配了,不过孙权并没有下死手,因为说不定在未来他还有用处,他被成为了福建路的一个观察使。
接替张浚的人是赵鼎,赵鼎的才能并不在张浚之下,甚至赵鼎可以算得上才能卓越了,但是从头到尾孙权都不认为赵鼎比张浚更为的合适。
首先赵鼎的威望高,和军中的诸将更有交情。虽然赵鼎过去的权势没有达到过张浚的高度,但是他依然担任过许多的官位,并且在任上做的很不错,和朝廷诸将的关系也很不错。再加上他知兵,就何铸那点能力,肯定会被架空个一干二净。
其次,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赵鼎和过去钦宗关系密切,可以说是标准的钦宗党了。
过去之所以用他,是因为朝中钦宗党徒众多,需要他来稳固朝政。即使是赵构也知道,等朝政稳固了,第一个踢走的就是赵鼎。
幸好现在朝中钦宗的人被清理的差不多了,不然这样任用赵鼎很有可能会发出一个错误的信号。
最后一点就是,孙权害怕赵鼎会被钦宗所影响。过去的皇帝写公开信给自己过去的臣子没有错吧,孙权也没有办法阻止。如果钦宗公开写求援信给赵鼎,很难说赵鼎之后的决策会不会受到影响。
不过现在是在没有比赵鼎更好的人选了,比起张浚所产生的烂摊子,孙权只能捏着鼻子认下赵鼎的缺点了,这就是妥协。
另外一个妥协是何铸升官了。在枢密院拉胯成这样的情况下,何铸依然升官了,他成为了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他离开了枢密院,交卸出了枢密院使的职位。
既然孙权阻止不了赵鼎把持住枢密院,那么他只能大方的将枢密院交给赵鼎了。
何铸虽然看上去升官了,但是他的权力却小了,从一个一把手变为了两把手,他一方面可以分掉秦桧的部分权力,另外一方面,这也是对他在这次事件中的惩罚。
当然按照宋人的观点看,何铸做的没有什么问题,文臣打不来仗是正常现象,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