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在这个状态下,肖邦写下了这首升c小调圆舞曲。
据老查理的老师所说,肖邦当时写出这首作品的时候告诉身边的人,这首作品里是他和乔治桑的所有回忆。
相恋九年,这一首曲子里得承载着多少情绪。
肖邦是天才的,所以乍一听,所有人都会觉得这首作品里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忧伤。
尤其是在抒情的慢板中,甜美的旋律像是肖邦与乔治桑在一起幸福生活的场景。
可尽管如此,音乐中仍然不由自主地渗透着一种的淡淡的愁绪。
老查理相信自己的老师没有骗自己,毕竟他老师的老师就是肖邦的学生。
所以在认可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同时,他才更加反对给孩子去讲述这些。
一个孩子能够理解这些吗?
可怕的是聪明的孩子会认为老师告诉自己这些是为了让自己在这里寻找演奏的状态和感觉。
一个孩子能找到那种人生失去爱情支撑的感觉吗?
显然不能。
在老查理的眼里,对于让孩子如何看待一首作品,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自己去音乐里寻找。
他感受到了什么,他就会弹出什么,而这就是最自然的处理,最能打动人心的处理。
就如此刻他听到的这种感觉,平静中带点小起伏的朴素表达,并且还规避掉了早晨演奏中那种自由到几乎散漫的速度控制,非常不错。
他见过太多在孩童期间就拥有着大人般完美处理的钢琴天才,但是这类孩子长大之后通常都因为缺失对实际生活的感受而无法将天才的名号延续,最后泯然于一众二线演奏家中。
再一次,他感受到李安不俗的教学能力。
不过他赞叹的并不是李安在作品引导方面的指导,他也不知道李安有没有给孩子讲过肖邦的爱情故事。
他赞叹的是李安在这名孩子触键方面的指导。
对于一位正统的德奥钢琴演奏家教育家,老查理本该对这种触键后控制的捏造音符手法嗤之以鼻,的确,年轻的时候老查理确实如此。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他对于德奥风格以外的流派也重新关注起来。
后来他发表了数篇论文,题目全是围绕着所有钢琴流派终究打破二战留下的铁幕,走向最终的融合。
也算是一种返璞归真,老查理做了一辈子钢琴教育工作,最后发现音乐的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到音乐中去。
无所谓什么流派,什么手型,什么教学法,演奏出一个好的动机,就能将音乐推向一个新的境地。
触键后控制的确塑造动机上有着天然的优势,难得的是眼前这个孩子用这种触键塑造出的动机都是充满想法和造型的。
就比如插部一开始的4+4小节。
车用两个长音为基础,显示了音乐静止的一面,后面紧接着带有休止附点的音符立马将音乐推进,一动一静间的变化虽然没有强弱对比,但通过触键将节奏表达进行了深化体现。
这种让音乐在平静流动中富有动感的演奏手法实际上更加高明,早晨他就有注意到,只是车弹得过于自由。
现在再听,他几乎可以肯定车掌握着这种技巧,而这种技巧与天赋无关,与练习的方式有关。
舞台上,小车身形自如,每每落指间都会感到一种轻快无比的感觉。
完全不同于之前几次上台的演奏体验,无须再考虑比赛结果,她脑海里只有一件事,演奏好这首作品,这首她说自己想弹,老师就给了她谱子的作品。
也算是一次尝试吧,经过一天的所见所闻,上台前的思考过后,她决定让自己今晚的演奏少一些自由,多一些克制。
右手划过一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