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690章 大开发序幕(1 / 3)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老白牛:陆续有书友提到井深二十余丈的事情,觉得很惊讶,其实我已经说得保守了。当时北地用水的苦楚,现代人是很难理解的,随便贴几句资料。

长安城北有平原,广数百里,民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毕原,原南北数十里,东西二三百里,无山川陂湖,井深五十丈。陕西省澄城县中部一带井水深或26丈至30余丈不等。合阳县位于旱垣,井深达三四十丈甚至五六十丈。万泉县县中水井深者十丈,浅者也达五六十丈。

……

崇祯十五年十月十八日,孙传庭得到自己的援助,匆匆忙忙赶回陕西去,同行的,还有吴争春与高寻率领的三千靖边军。

王朴也率麾下回转大同镇,这段时间他停留在宣府镇,粮草暂时由宣府镇供应。

不过按大明军律,这些粮草只算宣府镇暂借给大同镇,事后要由大同巡抚卫景瑗归还的,不过王朴没有计较这些,豪迈的掏了银两购买了粮草。

民政部也加紧了对安北都护府的规划开发事宜,具体到各镇措施,需要达到的目标,特别农牧方面,要建什么水渠水堤,开垦多少田地等等,从部长张贵到部下吏员,个个忙得脚不点地。

温方亮、钟显才、高史银等人也相继出塞,巡视自己的辖地,随同有大量的民政部屯官,准备先期勘查各地方待垦荒地,为来年的大规模建设作好准备。

王斗准备在漠南实行大农场计划。不说暂时的军屯,民屯,便是未来商屯,移民屯,所需各类器械都是海量,特别耧车、水车、筒车等屯田良器械,可谓供不应求。

当然,使用这些器械需要雄厚的财力,便若靖边堡大水车,虽然日灌溉能力达到三百亩。但一架水车造价高达到百余两之多。等闲人等根本用不起。

甚至民间很多使用的龙骨水车,日提水量虽可灌溉十亩至二十亩,但一架水车造价也需十余两,很多普通人家一样造不起。一般是几户人家合用一部水车。乡间地主士绅。经常有靠出租水车获利。

王斗当年在辛庄,不说水车了,需畜力挽拽。种种成本算下来要二十多两的砖石深井都挖不起,一家三口,都是靠挑水灌溉田地,所以当时催生了挑水工,专门帮人挑水,一担从几文到十几文,视路途远近不等。

还有耦犁、耧车等先进的农具,特别是耧车,可同时完成开沟、播种、覆土等项事务,还保证行距、株距始终如一,效率上,也至少可日种一顷,这还是用牛的情况下。

这么先进的播种机,早在汉武帝时便由粟都尉赵过发明,但一直在中原各朝使用稀少,为何?太贵了!造价太高了。

这也是古代科技很难推广的原因之一。

而且先进器械带来的,往往是一部分人的失业。

工业革命时,经常有发生工人捣毁机器的事情,是要生产效率还是要糊口饭碗?这是个难题。

各类水车厂订单猛增,各个厂主拼命招募匠工,虽然目前下订单的多是都护府军方,官方,但也有一些准备搞商屯的商人眼光超前,准备订购大水车、耧车等物。

甚至一些有财力的,准备移民到塞外的百姓士绅,一样准备购买这些器械。

未来移民之人,遍及宣大三镇,还有山西,甚至陕西各处,就算后几种人需要的水车、耧车等物较少,但积少成多,最近做水车、大型农具这些人都赚个盆满钵满。

而且在可预见的很多年内,水车等物的需求都是源源不断,毕竟都护府开挖水渠,兴修水利等等,暂时还是针对军屯,还有官府民屯,自行移垦的民众,还是需要自己解决用水问题。

他们未来田地就算靠近河水边,但眼下干旱之下,漠南很多河水水位一样下降,需要用水车将河水引上来。

不靠近河水的田地,就更需要灌井与水车了。

所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