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假如说提前渡河,那从这里入大河,自下游平原郡豆子岗旁的鹿角关上岸,几乎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路线。彼处,正是黜龙帮附属军事力量蒲台军的控制区,张行本人也曾去过的。
不过那时候,负责打仗的是李定。
时间来到傍晚,张行依旧在四口关渡口的一处公房里忙碌……而说是忙碌,其实更多是在思考,而且并不是在思考诸葛德威的献策,那玩意在没有确切情报前就是个说头,大家都反对,他也真没准备在毫无情报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北上。
或者说,他张大龙头这里最近有一个永远要不停斟酌、调整的重大方案,那就是写出一个出兵渡河的头领名单。
这事真的是千头万绪,既要考虑能力,又要考虑山头,还要考虑人事适配和个人意愿,以及最直接的出身和地理方位,还有非常重要的势力平衡。
同时,这些事情往往是一个连一个的,环环相扣的。
简单一点的,比如说张行既然要亲自渡河,那么他的直属领兵头领们,也就是贾越、周行范、尚怀志、王雄诞、贾闰甫、阎庆等人就没理由不跟来。
这是他的班底,没有班底怎么做事?
谢鸣鹤属于私人关系,帮忙在登州当完老师之后,也肯定是要来的。
还比如说,南岸的后勤与文官体系刚刚建成,也是没法打破的,所以柴孝和之于东平郡以下,周为式之于东郡、邴元正之于济北郡、房彦朗之于济阴郡、郑德涛之于齐郡、杜才干之于鲁郡、窦文柏之于琅琊半郡,都是没法动的。
稍微复杂点的也有。
比如说,为了在河北建立一个像模像样的随军中枢体系,在魏玄定、雄伯南都决定过来的情况下,阎庆一个人是无法支持住一个秘书班底的,于是刚刚被从大头领和留后位置黜落的祖臣彦也被带了过来……这就有真有点古怪了。
但委实合理,人家笔杆子和家族河北影响力还是在的,而张行也真不是为了对付李枢才这么干的。
再比如说,张金树算是张行铁杆了,柳周臣反而比较陌生,但是职责所在,后者是军法官,前者是治安纪律巡视,所以后者一定要来河北,前者恐怕要留在河南……但依着张金树的想法,估计只当张行让他监视河南了。
这些都还算是小的地方。
还有些大的呢?更复杂的呢?当然也有。
比如说,那日决议后白有思的登州留后位置在被正式确立,那么就需要给白有思配一套班底,这个时候唐百仁、房敬伯这一文一武两个降人,似乎就很合适。但实际上,唐百仁是迫切希望来渡河立功的,多次写信请战,不好打消人家的积极性,而且登州太大,房敬伯一个人也有些为难。
于是,张行便将曾经不稳当过的王振、孟啖鬼强行划到登州,同时让贾务根这个在齐郡老于庶务的前郡丞去登州协助白有思。
而这么一来的话,齐郡三降将,虽然因为地理原因都是出兵河北的最佳人选,但三个降将全都离开本据点,不免让人不安,于是只有樊豹一人率部北上,左才相是留在齐郡的。梁郡那边,人家范厨子也适当加了担子。
再比如说,那日决议后,张行对李枢的评价进一步走低,再加上河南文官多是出于李枢一脉,不免有了强烈的制衡心态,而最适合的人选理论上是王叔勇,但王叔勇政治上太老实,所以实际上的人选反而是徐世英,徐世英留在东郡不光是能制衡李枢,还能把握住大河,必要时方便河北的军队折返回来。
考虑到徐世英本人的才能,这其实是一个很艰难的决断,张大龙头费了好大力气才下定决心。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更大范围的联动效应:
徐世英留守东郡没问题,但是人家的核心下属里,郭敬恪和鲁氏兄弟都是河北人,都一心想渡河北上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