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最好的了。
被这几件事吸引了注意力,朱元璋倒是不再纠结于自己那可爱的老四的遗憾问题,而是专心思考起了这方面。尤其是蒋瓛的事情,要让徐钦进一步加强对锦衣卫的控制,保证稳住局面,同时他也需要等待一个最好的机会。
徐钦终于被放出了皇宫,不由得轻轻地吐了一口浊气。这一番对答,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实则步步惊险,应对上只要稍微有点儿差池,就足以产生巨大的麻烦。回想了一下自己的现场发挥,应该没有半点纰漏,这才慢悠悠地走出了这座威严沉寂的皇宫。
仔细算起来,其实他今天提的这三个点,虽然在朱元璋面前说的也就是几句话,可实际上都是他精心策划了好久的方案。
蒋瓛的事情自不用说,一方面是确实由于自己大意中计,如果真的撕破脸,那面子上是真不好看,他徐钦出师未捷就先成笑柄了。而且据他这段时间的观察,这个蒋瓛也不算什么大奸大恶、穷凶恶极之辈,都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更何况他背后还有一家老小十来口人?再说,这种白捡一个漂亮老婆的事情,他也明显不亏。
而最根本的是,他下来也仔细衡量过这当中的利弊得失了。其实这样做对他本身来说也是利大于弊的,至少可以向朝野释放出一种和善的信号,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蒋瓛的事情必然是要交给自己来办的,如果只是听朱元璋的命令手起刀落,那自然最简单不过。然而若能保蒋瓛一条命,那即使是眼前有可能得罪一些特别憎恨蒋瓛的朝臣,但却能释放出一种与人为善、有礼有节的信号,实际上从长期来看,是有利于提高自己在朱元璋和绝大部分朝臣心中的评价的。
而另外两件政令,也是他思考良久的重要计划。明朝作为推翻异族统治后重建的最后一个中原封建王朝,其缺陷确实也极多,其中最为后世诟病的三个政策失误就是海禁、卫所和分藩。尤其是海禁和卫所制度,其缺陷很快就会体现出来,又是属于基本国策性质,改革的必要性强、需求迫切,而且越往后推难度越大。所以自然是早做早好。
他现在的出发点到一方面是要尽量争取为将来的全面改革和开放打好基础。
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则是在给朱允炆挖坑!因为朱允炆身边都是些脸上写字,做表面文章的高手,更是张口闭口圣贤曰的学究,改革和开放本就是和他们天然对立的,不管是在政策取向上出现冲突,还是在勉强同意之后给他们机会暗中使坏,都是妥妥的减分项。这无关能力高低或者聪明程度的问题,而是关于屁股和信仰的问题。可以说是最诛心的阳谋,当然了,如果算上徐钦现在还把自己沉在水下,那也算是阴谋中的阳谋。
至于他们有没有机会的问题,这个倒是好办,徐钦会把机会送给他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