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是一个荣誉拿到手软、项目经历无数、甚至牵头承担了歼十改项目框架结构改型设计的大牛。
自己之前提出的“钛-铝联合铆接方法”,其实就是在他的一部分研究成果上扩展出来的。
不过在这个时期,刘时勇虽然能力出众,但确实还需要更多的时间积累,也没有拿出太多亮眼的成就。
也难怪他还不敢直接找自己聊技术-——大概还是有一些“自以为是底层”的自卑吧。
这么想着,陈念又补充了一句:
“我不是开玩笑的哈,改天你找个机会跟刘师傅说一说,让他有空找我聊聊呗。”
“H-20后续的组装工作很复杂,他作为领头人,也要心中有数。”
“要是有什么困难,我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有你这句话就足够了,陈工!”
刘雪健的神情一振,停顿片刻之后,他又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你别说,陈工,我们这还真遇到了一个小麻烦。”
“你要是现在有时间,就一起帮着看看?”
刘雪健的神情里透露着一丝赧然,语气也有些不易察觉的愧疚。
搞什么,人家是来学习的,结果学了一个多月,什么东西也没带回去,反倒是自己这边薅了不少“技术羊毛”。
这还算交流吗?
纯粹是技术扶贫吧?
——
或许本来他就是来技术扶贫的,只不过是为了让603所面子上过得去,才取了个这样的名字罢了
陈念微微点了点头,开口问道:
“什么麻烦?是组装流程上的吗?”
刘雪健摇了摇头,回答道:
“不是组装流程,是材料问题。”
“我们之前测试过H-20的起降系统,发现现在的起落架,如果是用在其他战斗机、甚至其他民航客机上都是够用的。”
“但H-20不一样,H-20因为特殊的机体设计,降落时进近速度比较快,落地冲击力也相对较大。”
“如果仍然按照以往的设计思路,起落架应力集中现象会比较明显。”
“这么一来,起落架的寿命会大幅缩短。”
“本来这也不算是什么大事-——最多就是定时更换起落架易损件就好了。”
“但H-20的起落架仓和弹仓存在机械结构上的互用,估计后期维修会很麻烦。”
“所以我们就在想,能不能有什么方法,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
“这几天我们下班了都在研究这事儿呢.陈工,我觉得你挺有想法的,要不也一起看看?”
陈念挠了挠头,语气有些疑惑地问道:
“这玩意儿还需要讨论?”
“这问题不是直接用抗疲劳技术体系解决的吗?”
“表面质量改进技术、表面强度增强技术、结构件棱边光整技术.哎?你们不知道?”
看着刘雪健一脸懵逼的表情,陈念突然反应过来。
好家伙,这套体系难道还没出现吗?
不对啊!
无应力集中抗疲劳技术体系不是赵振士在2003年左右提出的概念吗?
到现在,没几天时间就要进入2007年了,难道改进型300M钢材还没出现?
他赶紧停下了话头,转而问道:
“现在起落架是用的300M-2型钢吗?”
“没有啊!用的事300M钢啊。”
刘雪健满头问号的回答道。
怎么回事?
明明自己已经算是这方面的专家了,可是陈念提的那些概念,自己怎么完全没听说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