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体现出君主专制下的一点东西了。
管你古代先贤是怎么考虑的,管你是什么本意?
只要天子说了,那就是对的,天子说的,就是圣贤的意思。
他们今日所学的东西,是当年汉章帝决断的,而未来的人们所学的,又是今日刘备所决断的。
郑玄是一个学者,但是他也是一个聪明人,随着年龄越发增加,好像也越来越聪明了。
刘备很高兴。
到建安五年十二月底的时候,《五经正义》的工程已经完成了一半多,其他各项事务也稳步推进,官员们上手操作事务也越来越熟练,对于新体制已经没什么生疏的感觉了。
在这个基础之上,刘备身上的担子轻了不少,在繁重的工作之中,他得以喘息,甚至还有了一点时间可以去太学还有司隶学府给学生们亲自授课、发表演说。
对于教育的事情,他始终抓得很紧,始终不曾有什么放松的,而且在教育模式上,他也提前进行了改革所以当前的学府内所教学的东西也并非都是儒家那一套。
更多的还是怀着一些实用主义的意思在里面,教授一些做小官小吏可能用到的东西,这对于学生们来说是相当实用的。
不过对于大汉第三帝国到底要用什么作为治国指导思想,在《嘉德通义》完成之前,是不会有人明确了解的。
刘备曾思考过要采用什么学说来作为指导思想,但是思来想去也没有决定。
他派人去体察民情,了解民间舆论,发现民间读书人们的思想也相对混乱。
支持古文学派儒学的和支持原教旨道家学说的是大部分,差不多占了百分之八十左右,还有百分之十是其他诸子百家的余孽,最后剩下百分之十则是一些奇奇怪怪的牛鬼蛇神。
甚至还有主张和刘备完全背离,想让大家一起跳大神来解决一切问题的脑残。
对这种思想,刘备嗤之以鼻。
所以说自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保守派被刘备物理消灭之后,大汉的思想界就没有稳定过,眼下这个思想界的情况,处于一个完全能被刘备左右的情况。
不管是古文学派的儒家思想还是尚在民间没有登堂入室的道家思想,那都是刘备说了算的。
所以主持编撰《嘉德通义》的阮瑀也多次询问刘备,到底是以儒学为主,还是以道家学说为主,是继续仁的思想,还是回归黄老之术的道路?
刘备纠结了很久,决定谁都不为主,他决定兼采众长,不从统治的角度去想,而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角度去思考。
就当前这个中央思想界处于权威真空的状态之下,他决定什么,什么就能成为大汉的治国思想,既然如此,何必囿于一家一姓之学说呢?
刘备决定亲自参与到《嘉德通义》的编撰当中,深度介入,对其中很多的内容进行亲自的把关和修改。
儒家的宽仁,道家的因循,墨家的兼爱,法家的严明,纵横家的机变外交,这些,他都想要采纳、融合。
只从统治的角度思考,自然会选择最适合统治的学说,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就能得出全然不同的结论。
大唐不也是儒释道三家并行吗?
虽然最后也崩了就是。
但是在这个档口,刘备有太多太多的可操作空间了。
于是在建安五年的十二月底,在贞观元年年节之前,刘备明发上谕,昭告天下,决定变法。
因为对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的学说都有很深刻的理解,并且他本人同时遭到了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的背刺,所以他深刻的认识到了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不足之处。
这种话让别人来说会显得苍白无力,但是让刘备来说,只会让人们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