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时期——杨炫之《洛阳伽蓝记》与曹丕《典论·论文》
一、杨炫之与《洛阳伽蓝记》
背景介绍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但文化繁荣的时代。
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寺庙林立,僧尼众多,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魏时期的洛阳,作为当时的都城,其佛寺之盛更是甲于天下。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洛阳的繁华逐渐消逝,许多佛寺也在战乱中毁于一旦。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魏末年的文学家杨炫之(或称杨衒之)撰写了《洛阳伽蓝记》这部不朽之作。
作者生平
杨炫之,生卒年不详,北平(今河北定州市)人。
他曾在北魏担任过多种官职,包括齐城郡守、抚军府司马、秘书监等。
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公元547年),他因公务重游洛阳,目睹了战后洛阳的残破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于是撰写了《洛阳伽蓝记》这部记述洛阳佛寺兴衰的着作。
《洛阳伽蓝记》概述
《洛阳伽蓝记》全书共五卷,按地域分为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五部分,记述了洛阳七十余处佛寺的兴衰变迁。
每记一寺,作者都先写其建立年代、建立人、坐落位置、规模造型等基本信息,然后旁及附近的官署、巷里、名胜等,甚至涉及相关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习俗等多个方面。
书中不仅描绘了佛寺的壮丽景象,还穿插了许多逸闻趣事和人物传记,使得整部着作内容丰富、生动有趣。
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洛阳伽蓝记》不仅是一部记述佛寺兴衰的地理着作,更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历史文献。
其文笔散中带骈,语言精雅洁净,记叙笔法繁简得宜,艺术技巧纯熟。
在勾勒自然界的优美画面和人物方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同时,该书还反映了北魏时期的社会风貌、政治局势和文化氛围,为后世研究北魏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曹丕与《典论·论文》
作者生平
曹丕,字子桓,三国时期曹魏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
他自幼喜好文学,以着述为主,在诗歌、散文和文学批评方面都有显着的成就。
他的《典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而其中的《论文》篇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
《典论·论文》概述
《典论·论文》是曹丕在文学批评领域的重要贡献。该篇文章首先批评了当时文人相轻的陋习,指出这是“不自见之患”,提出应当“审己以度人”,才能避免此累。
接着,曹丕评论了当时文人在文学上的才力及不足,分析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作要求,并强调唯有“通才”才能兼备各体。
此外,他还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命题,表明作者对创作个性的重要性已有比较充分的认识。
最后,曹丕论述了文学事业的社会功能,认为其是经国大业、不朽之盛事。
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典论·论文》不仅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曹丕文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它打破了当时文学批评中徒慕虚名、迷信权威的思想模式,为正确掌握批评标准、推动诗文创作的发展、促进各类风格的繁荣开辟了道路。
同时,该篇文章也反映了曹丕对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对后世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