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762章 明朝人物合称—前七子(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在明朝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文学界涌现出了一股强劲的复古潮流,这一时期的七位杰出文人以其共同的文学主张和创作诗践,被后世合称为“前七子”。

他们分别是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

这七位文人在明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文学活动不仅推动了复古文学的发展,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前七子的成员及背景

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

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任户部郎中、江西提学副使等。

他主张古诗学魏晋,近体学盛唐,影响很大,是前七子的领袖。

李梦阳在复古模拟上坚持主张“刻意古范”,句模字拟,逼肖前人;

诗重气魄,追求雄奇、豪放的风格。

他的不少诗作揭露了军队和官僚的腐败,寄寓了改革弊政的理想。

其主要作品集有《空同集》。

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人。

20岁中进士,任吏部员外郎、陕西提学副使。他性情耿介,不满黑暗政治,有不少讽刺诗。

何景明和李梦阳都是前七子的领袖人物,但两人在如何复古的问题上争论很激烈。

何景明的复古主张单纯从形式上着眼,没有继承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的诗风清新秀逸,主要作品集有《大复集》。

徐祯卿:字昌谷,江苏吴县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官至国子博士。

徐祯卿少时与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

他的诗文创作在前七子中独具特色,诗论颇多精辟、独到之处。

他的主要作品集有《迪功集》《迪功外集》,另外有文学批评着作《谈艺录》,见解精辟。

边贡:字廷实,号华泉,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任太常博士、南京户部尚书等。

他主张复古,诗风平淡质朴,不完全拟古,但取材狭隘,内容较贫乏,缺少艺术感染力。

其五言和七言诗较有特色。他和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正四杰”。

康海:字德涵,号对山,陕西武功人。

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

康海是前七子的重要成员,主张取法汉唐,强调文章要言之有物,要有真情实感。

散曲和杂剧方面较有成就,杂剧《中山狼》讲述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富有寓意。

部分诗文抨击时政,反映人民疾苦,但比较粗糙。

他的主要作品集有《康对山集》等。

王九思:字敬夫,号渼陂,陕西鄠县人。

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吏部郎中。

杂剧《杜甫游春》很有影响。他的主要作品集有散曲集《碧山乐府》《渼陂集》,多数作品寄情山水,抒发仕途失意的惆怅。

王廷相:字子衡,号浚川,兰封(今河南兰考)人。

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任四川巡抚、南京兵部尚书等。

王廷相推崇李梦阳,他的诗有一定现实意义,但成就不高。

他的主要作品集有《王氏家藏集》《内台集》。

二、前七子的文学主张与成就

前七子不满“台阁体”千篇一律的文风,倡导复古,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受到推崇和响应。

他们希望通过复古来革新当时文坛的萎靡不振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