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出场的是李重光,他清了清嗓子,接着就脱口而出一首,自己刚刚以太平为题作的诗。
四时景色新,花香鸟语鸣。
长城巍巍立,国家强盛势。
文治武功盛,圣明太后情。
百姓感恩戴,万世传颂名。
李重光的声音在台上回荡,朗诵完那首意味深长的诗词之后,台下一片掌声,但那掌声之中,却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支持的有,怀疑的也不少。
他满脸得意之色,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狡猾光芒。
岑姊箫望着李重光那似有若无的得意神情,心中暗自思忖:这首诗词,表面上颂扬太平盛世,实则暗藏玄机。
她作为一名穿越而来的现代女性,对这个时代的人们有着深刻的了解,她清楚地知道,这样的诗词,对于他们所处的时代的人有多么隐晦的煽动性,让人不寒而栗。
李重光接着讲到,如今大周,国泰民安,百姓富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北方的狼居族被我们一举击败,西方的西项族被我们牢牢镇压,我大周精军战无不胜。
这,难道不就是——太平吗?如今,天子虽未亲政,但无论大小事务,有太后亲力亲为。所以我这首诗词也是颂扬太后的丰功伟绩,对太后为大周带来的太平盛世,感恩戴德。
岑姊箫的眉头微微皱起,她暗自揣摩着李重光的真实意图。他这番话看似是在歌颂太平盛世,但实则是在暗示着,如今的天下,是太后一人说了算。他这首诗词,与其说是赞美太平盛世,不如说是对太后专权的赤裸裸的歌颂。
岑姊箫心中暗自警醒,她知道,李重光的这首诗词,绝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她必须小心谨慎,不能被李重光的表面文章所迷惑。
陈秭归也对李重光的诗词产生了怀疑,轻声对不远处的岑姊箫说到:“我认为李监院的诗词太过刻意,太过粉饰太平。真正的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和民众的生活,而不是单纯追求华丽辞藻。”
陈秭归提到,历朝历代中一些伟大的学者大家,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是因为他们敢于直面社会的问题,用文学的力量唤醒民众的意识。
岑姊箫听后赞同的回答:“我和你的观点不谋而合,大师兄。我觉得真正的文学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反映百姓的疾苦。只有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才能进步。”
陈秭归点头表示赞同,说道:“不错,文学应该成为社会的镜子,反映真实的一面。只有直面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在二人交头接耳之际,李重光已作答阐述完毕,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依旧是一副悠然自得,洋洋得意的样子。
“下面有请第二位候选人,陈秭归。”韩大人话音刚落,台下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几乎要将整个大殿掀翻。台下的人群沸腾了,每个人都兴奋地热情鼓掌,甚至有人忍不住站起身来,挥舞着双手,高声叫喊着。
“大师兄!大师兄!”
“大师兄威武!”
“大师兄加油!我们相信你!”
无论是台下严谨的先生、青涩的学子,还是墨客、行商等等,每个人都对陈秭归充满了期待。
作为照因书院的大师兄,陈秭归在众人心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人气极高的陈秭归在众人的瞩目中走向了台中央,他步伐沉稳,神色从容。
一袭青衫,一身书生傲骨之气,陈秭归对着三位考官及台下的众人恭敬的作揖行礼。
“各位,在下抽到的题目和刚刚李监院的略有不同,我的是民生,且听在下所作。” 陈秭归的声音清晰而不失温和,他那低沉的嗓音仿佛带着一股魔力,令台下的人们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息凝神,期待着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