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二十七章 中兴第一——李光弼(1 / 5)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经郭子仪推荐而被任为河东节度副使,东出井陉,参与平定安史叛军。在常山、嘉山大破叛军,又成功守卫太原,遏止其攻势。奉命与八节度合兵讨伐安庆绪,初战获捷,兵败安阳,全军而归,接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指挥河阳之战,挫败史思明南下的企图。再攻洛阳无功,改以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出镇临淮,震慑诸将。镇压浙东袁晁起义,以功进封临淮郡王,安史之乱平定后,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晚年为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所谗,拥兵不朝,声名受损,因此愧恨成疾,在徐州病逝,享年五十七岁。获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世称“李临淮”“李武穆”。

李光弼,父亲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武周时自契丹来降,累官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李光弼自幼为人沉稳严毅,擅长骑射,喜读《汉书》,治军极严,兼有谋略,少年即入军旅,任左卫亲府左郎将。在为父守丧时,严遵礼法升迁至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府、朔方都虞候。

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调任河西、陇右节度使,补李光弼为兵马使,并充任赤水军使。王忠嗣非常器重他,即使是宿将所受的礼遇,也不能与他相比。李光弼已在边镇声名鹊起,“称为名将”。王忠嗣曾说:“光弼必居我位。”后因击败吐蕃、吐谷浑的功劳,进号云麾将军。

李光弼升任河西节度副使,被封为蓟郡公,拜官单于都护府副都护。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奏请唐玄宗任命李光弼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安思顺喜爱李光弼的才干,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李光弼闻讯后,托病辞官。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觉得十分可惜,便奏请玄宗,将他召回京师长安。

安禄山以讨宰相杨国忠为名,从范阳发兵十五万,南下反唐,玄宗相继任用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将守卫潼关,同时命新任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收兵河西”。在玄宗下诏征求良将时,郭子仪举荐李光弼“堪当阃寄”,玄宗遂下诏命李光弼为云中太守,摄御史大夫,充任河东节度副使,知河东节度事,转授魏郡太守、河北采访使。

李光弼就职河北采访使后,奉诏率领五千朔方军会同郭子仪所部,自井陉东进,收复被叛军攻占的常山郡。听闻李光弼抵达后,常山的团练子弟擒获叛将史思义前来投降,自从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常山沦为战场,出现“露胔蔽野”的惨状,李光弼酹酒祭奠阵亡军民,并释放了被叛军囚禁的人,厚待其家属。当时,叛将史思明、李立节、蔡希德等正在围攻饶阳,李光弼于是善待史思义,亲自为其松绑,使他真心归顺,供出叛军动向。

史思明率二万骑兵直压常山城下,李光弼接受史思义“按军入守”、以逸待劳的策略,守城不出,分属下兵马为四部,以劲弩五百连番射敌,使叛军移驻远处。李光弼“出其南”,夹滹沱河列阵,威胁叛军,史思明倚仗较近的饶阳援军,仍休整士卒,企图再战。同日,饶阳叛军五千人果然来援,李光弼侦知其行踪后,派轻骑数千隐藏行迹,当叛军在野外吃饭时,遭到唐军突然袭击,几乎全军覆没。史思明闻知败讯,大为恐惧,当即撤退,并暗中派奇兵切断了唐军的粮道,因战马无草料,李光弼令部将率兵往行唐运草料,击退来袭的叛军,成功将草料运回常山城内。

适逢郭子仪收复云中,唐廷遂命郭子仪全军出井陉,与李光弼会合,李光弼、郭子仪合力在九门城南大败叛军,史思明脱身逃往赵郡,李立节也被流矢射杀,蔡希德则逃往巨鹿。李光弼、郭子仪趁胜连收藁城等十余县,进围赵郡,唐廷命李光弼兼任范阳大都督府长史、河北节度使。此时,史思明自鼓城进入博陵,杀死降唐的当地官吏,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