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303章 商议(1 / 4)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历史上,万历皇帝在十四岁时就和十三岁的王喜姐大婚,但他们的婚姻并不完美。

王喜姐在万历十年,即婚后第四年生下了皇长女荣昌公主朱轩媖,在她怀孕时,慈圣皇太后李氏与明神宗分别下旨派遣内官到五台山和武当山祈嗣。

后或屡次流产,终未能再次生育,以致有了后来的“国本之争”。

在“争国本“事件中的万历二十一年,明神宗曾以王喜姐尚在盛年,有可能会生育嫡子的理由,拒绝了大臣要求册封皇长子为太子的请求。

直到万历二十六年,明神宗才下诏正式册封皇长子为太子,并把之前拒绝的原因解释为皇长子身体孱弱和王喜姐年少又曾屡次流产,是以推迟册封稍微等待嫡子出生。

历史迷雾不得而知,王喜姐子嗣不兴是否和成婚较早,谁也说不上来。

不过,魏广德既然提出来问题,当然就要解决。

倒是皇帝未满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婚龄,其实还是很好解释的。

身为皇帝,有点特权怎么了?

只不过,现在需要找一个妥善的,推迟皇帝大婚时间的办法。

现在魏广德也想到了办法,自然就是借助万历皇帝大婚,来次万国来朝的盛大仪式,重新恢复大明对周边的影响力。

“万国来朝”之事,首见《左传》所记涂山之会;其词,则首见于《隋书·卷十五·音乐志》:“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

隋以后,唐代(包括武周)、明代等均出现过“万国来朝”的局面。

朝贡体系的基本内涵被认为是以中华帝国为中心,在中国皇权的约束和保护下建立国际和平局面,促进各国进步与繁荣。

在朝贡体系中,古代东亚地区各政权共认和奉行以中国为中心的关系形态和交往原则,其根本目标,是建立一个包括中国和周边政权在内的安全共同体。

虽然中国古代王朝建构、维系朝贡体系并非为追求经济利益,与朝贡国交往时奉行“厚往薄来”,经济上得少失多,因而也有人认为,“万国来朝”也使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历代王朝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

但是作为帝王,依旧对此孜孜不倦。

明朝洪武年间的《太清歌》这样写道:“万国来朝进贡,仰贺圣明主,一统华夷。普天下八方四海,南北东西。”

永乐年间,明成祖派遣郑和、尹庆、王景弘、侯显等出使异域,其中尤以郑和下西洋堪称明初盛事。

郑和带领船队浩浩荡荡,足迹遍布南洋、印度洋,甚至最远到达过非洲,大大扩展了明王朝的朝贡体系。

然而,万国来朝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很久,到宣德年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结束后,“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

现如今,大明的水师已经具备重现永乐朝下西洋的能力,自然也能把那些国主带到大明来朝觐。

“此次陛下大婚,不妨诏令藩属,命其王亲赴京师恭贺。说起来,自永乐后,再无万国来朝之盛大礼仪了。”

魏广德话音落下时,反应最激烈的就是李太后,谁不希望自己儿子能够名留青史。

“自永乐后再无万国来朝盛世”如同魔音般不断在她耳边回响。

历史上的朝代,只有开国皇帝能称“祖”,所以都是只有一人可有此称呼,唯独大明出现了两位。

虽然永乐皇帝成为“成祖”是因为嘉靖皇帝想把父亲的牌位送进太庙,但也是为此煞费苦心。

不止是大明现在的皇帝这一脉得自永乐皇帝,其本身的文治武功也是很厉害的。

当然,细细算起来,永乐皇帝虽然厉害,但是貌似还是没有超过唐太宗,所以对于“明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