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着道士服,杜门不出,日以着书为事,友谅遣人聘请,则卧床不食,誓以死抗命,来使乃将其随卧床一并载船上,送往江州拘留一年,终不屈服。获释后,隐居吉水之谷坪,着有《周礼纂言》及《学言稿》,今有《学言诗稿》传世。
王法助,人称平海头陀,福建泉州人,先辈世代务农。法助12岁出家为僧,奋发钻研佛经内典,一生热心造桥修路,济世利民。法助到福州南台,在今坞尾革新街万寿寺为僧,见闽江上浮桥常被溪洪冲断,屡修屡坏,行旅不便,即倡议建造石桥,命弟子吴道可北上,挽“园通玄悟大禅师”李某转奏,得到铁木耳可汗的赞许。他即奉旨募建石桥。未及一年,得到福建人民的捐助,募缘多至数百万贯,行省都转运监使王茂率属协助。法助在晋江县建造下辇桥,在南安建造竹溪桥。他在闽南晋江等县建修石桥18座,为福建民间修桥筑路,便利交通,作出重大贡献。
贺均,又名也先忽都,字公秉,鄠人,贺唯一之子。少年好学,擅长诗文。后依靠其家官荫入仕,累迁为殿中侍御史、治书御史、翰林侍读学士,承袭了其家世职“虎贲亲军都指挥使”。
生于官宦之家,但他恭廉慎行,礼贤下士,加之,其父贺唯一官居中书丞相,他的声望随之提高。其父被罢官,他随父西归奉元居住,北方红巾起义军声势威震江淮,元朝廷恐慌不安,急忙起用贺唯一领兵抵挡红巾义军,贺均同时被召回朝任兵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后又除通政院使,管理全国驿站交通事务。贺唯一升任中书丞相,他随之升知枢密院事,掌管军务,后迁为太子詹事。
红巾义军中路军在关先生、破头潘率领下,从山西北上,攻克了元上都,转而向东,攻入辽宁。元顺帝忙命贺均以原职率军前往镇压,他到辽东后,先派部将占了懿州省城,迫使起义军退往辽河以东地区。但当时以皇后奇氏和皇太子为首的一派势力为夺取皇权,千方百计排挤元顺帝近臣。他们诬陷贺唯一父子连结私党,致贺唯一被罢丞相职,贺均被降为上都留守,又改为宣政院使。贺均自知无法立足,借口照顾父母,辞官回归家乡。
过了两年,皇太子指示中书丞相搠思监,诬陷元顺帝一派中的几位大臣老的沙、贺均等图谋不轨,构成冤狱。贺均被贬往撤思嘉,途经朵思麻时,受到其父故友的挽留,住在此地。搠思监闻讯,劾奏贺均违抗皇命,下令杖死于当地。时年44岁,着有诗集10卷。
大圭,俗姓廖,字恒白,号梦观,泉州人,其父廖休庵笃信佛教。大圭自幼习儒学,擅长诗文。及长大,大圭遵从父教,到泉州开元寺出家为僧,拜高僧广漩为师。元宣政院征召大圭主持承天寺,大圭谢绝,有友人劝他接受,他写偈语回答:“水牯还生水牯儿,入田不放鼻头低,秋来禾麦多成稗,空负先农一把犁。”与友人相视一笑而罢。
大圭,由儒入释,故能贯通儒释两家。他曾说:“不读东鲁书,不知西来意。”他作诗如东晋诗人陶渊明,作文似唐代古文家柳宗元。他有很多纪事诗,泉州兵乱发生前后,深刻地反映元末泉州的政治经济情况。泉州大旱灾、大饥疫,饿殍载道,死者枕藉,大圭赋诗慨叹,“春秋黄槁百泉枯,龙骨声声泣老夫”,“菜色万人同”,“民间楮已空”。他谴责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乘机拼命哄抬粮价,催税逼债,作诗控诉曰:“吾郡从来称佛国,未闻有此食人风。”他大声疾呼:“急为饥民散腐红积陈仓谷!”。门人为他在西山建塔,大圭着有《梦观集》、《紫云开士传》。
饶介,字介之,号芥叟,自号醉樵、醒樵、醒翁、醉翁、华盖山樵、华盖山着书者、华盖浮丘先生童子、紫玄洞樵。江西临川人。元末明初着名诗人、书法家,书迹有《杂诗帖》、《琴珍帖》、《仿四家书》、《兰亭帖》等。
傅贵卿,福安县上二十九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