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为总兵官,行在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率兵十五万进军麓川,发生“三征麓川”之役。派兵三万、象八十头,占大侯川,夺威远、景东,同时派人请降。后于驻地上江遭明军三路夹击,大败。先后退守杉木笼、马鞍山,列象为阵拒明军,复败。奔孟养,为木邦所击,复走缅甸,为宣慰卜刺浪囚于阿瓦。明屡索,缅不予,并以水师迎战,声言割麓川给木邦,割孟养、戛里给缅甸,始交付。其子思机发以精兵坚守者阑,继退守蛮莫。明责成云南总兵沐昂再向缅甸索取思任法,许割孟养等地。与其妻孥等32人被缅甸献于明朝,中途不食,垂死,被明云南千户王政所杀。
齐汪,字源澄,号静庵,天台县城人。进士,授兵部武库司主事,麓川土司思任发叛乱,残杀百姓,奉命往南京、直隶诸卫征调一批精悍兵士,赴边境平叛。因功升兵部车驾司郎中。十三年春,思任发余部又骚扰云南境。再次奉命到四川调拨官兵,补充云南边防。治军严明,“军行有纪,扰民者辄绳以法”。率兵至麓川附近,与靖远伯商定作战方案,利用天时地利,一举全歼思任发余部。靖远伯非常感激,特请当地画家赵渊卿画《出征图》相赠,以志纪念。升奉议大夫,奉命视察山西大同驻军,发现官兵士气不振,纪律松弛,即上疏英宗,请求整治边防,严肃法纪,撤换无能将领。
北方瓦剌族入犯,边防将士节节败退,宦官王振献策,请英宗亲自出征。英宗率50万大军出发,汪等同行。行至土木堡,被敌军追及。明军大败,英宗被俘。有人劝汪逃走。汪说:“吾闻扈驾而出,未闻先驾而入也。”遂死难,景泰间,谥忠节,祀乡贤祠。
俞监,字元器,明桐庐水滨乡珠山人。少年时学习勤奋,崇尚气节,8岁,听父亲读《出师表》,对诸葛武侯的慷慨义节钦佩不已。登进士,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奉命清理调度大同等处军政,处置缜密得当,取舍合乎情理。
蒙古瓦刺部首领也先率兵扰乱西边陲,铁蹄深入宣化、大同诸府。宦官王振再三敦促英宗亲征。当时郎中胡宁因患疾,请监代行,监慷慨允诺。同僚因其子幼家远,劝勿远出。监厉声说:“国事如此,岂能顾及身家!”回至家中,抚摩两子头顶说:“尔等当自长成人,我不能顾也。”兵部尚书邝埜素知监贤达干练,军中事务都与他商讨。监揣情度理,裁决如流。曾力劝邝埜奏请班师,皇上不听。七月十六日,英宗驾抵大同,命平乡伯陈怀出阵与敌接仗,一战失利,上下震惊,匆忙逃回宣府。八月十三日,路经鸡鸣山时,与敌遭遇,成国公朱勇败殁,回至土木堡时,瓦剌骑兵从四面包围,英宗被俘,监自知难以身免,对家丁说,速归家禀报,我当以身殉国!,随后跃马入阵,战殁。赠承德郎,官封其子,正德年间,佥事韩邦奇题其衣冠冢:“惟公事不避难,勇于死义,为臣以忠,卓哉无愧。”
申佑,字天锡,仡佬族,明朝思南府务川人,举人、进士,官拜四川首审道监察御史。为人刚正不阿,勇于弹劾。是黔有名的“杀虎救父”、“冒死救师”、“以身救主的”的“三忠三烈”之士。童年时的一天,其父被虎叼去,申佑发觉,持棍奋勇追击,虎惊逃,其父脱险。在京师太学读书时,国子监祭酒李时勉直言敢谏得罪皇帝,被带枷于太学门前示众,将被斩。朝中无人敢营救,申佑以太学生身份,毅然挺身而出,鼓动国子监同学救师,并请求以身代师受死。皇上感其忠义,特赦李时勉并官复原职,申佑为救师长,竟敢触犯“天威”的这种“皆人所不也为也”的义举,传闻京师,为人景仰。
蒙古瓦刺部也先领兵攻打大同,明朝专权太监王振挟持明英宗御驾亲征,行至土木堡,被瓦刺重兵围困,50万明军溃亡过半,英宗急命导一与已貌相似的臣僚作替身外出诱敌,以便自己逃脱。众推申侍御代,申佑装扮成皇帝,坐上皇帝车子出走,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