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春秋时期鼎鼎大名的外交文书《绝秦书》,当然,原话要简练得多。古人用字十分精练,不象我们翻译成白话文后如此长篇大论。
但对于当时来讲,这个篇幅也确实是一长篇大论之作,作者为魏犨之孙魏相。
概括之,这一篇为讨伐秦国而作的讨秦檄文,是一篇彻头彻尾的歪曲事实、颠倒黑白、东拼西凑、无中生有、大言不惭、极尽诋毁、混淆是非、指鹿为马、恬不知耻、极不要脸的一篇文章!
所以,当魏相把这篇文章呈现给中军将栾书看时,栾书差点连刚喝到嘴里的茶水都笑喷了出来。
晋厉公阅读到一半,就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然后命令:“发出去吧,就气死你们秦国佬。”
秦桓公收到这篇长文后,看了第一段,一言不发,直接扔进了火炉里。
对晋国,秦桓公他从来不抱以任何幻想,不想跟晋国讲什么道义。
也许,老秦人自秦穆公时代开始,便在内心深处种下了对晋国的深仇大恨。
这种仇恨,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在秦康公时代被淡忘过,结果又听信了晋国人的哄,说什么拥立公子雍回国即晋国国君之位。
梦想着融入中原的秦康公,可以想象当时是多么兴奋。但就在令狐,多少秦国青壮将士被晋军突袭而死于非命?
天将降大任于秦国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也许秦国是令人同情的,秦国好不容易平定了西戎,做梦都想着东进中原,那里才是富庶之地,才是国家发展的方向。
但一个超级大国晋国横亘在黄河东面,秦国努力了数代、花了近百年,就是无法跨过去。
但也许秦国是幸运的!
因为,同样有一个原本与秦国相差无几的大国,他们本来有着自己特色的血性,国力迅速强大起来。
但他们不断融入中原,将中原那一套礼仪之类的东西照搬照用,结果,国力强大了,但军力却弱化了。
那就是楚国。
楚国在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楚穆王、楚庄王时代,那是指哪打哪,天下诸侯哪个不服?
但后来呢?
楚国后来难以恢复曾经的光荣!甚至在后来差点被吴国所灭,可能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那就是楚国太讲周礼了!
周礼是好东西,但在春秋江湖,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周礼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了。
楚国与吴国的柏举之战,楚国大败后认为,败就是败了,那就将残军撤回国。
然后,大不了与吴国签订盟约,给吴国一些好处,顺着吴国的意思,把淮水流域便让给你吴国就是。
但楚国哪会料到,吴国完全不顾周礼,于柏举战胜了楚军后,长驱直入郢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这哪是讲周礼的文明行为?
可以说,到了春秋后期,如果谁还死守着礼义,那谁就先走向灭亡!
春秋后期的吴国、越国等东南边陲诸侯国之所以迅速强大并称霸春秋江湖,那就是他们完全改变了战争目的!
战争的目的,不再是打得你服服帖帖为止就行,而是消灭你的有生力量、亡灭你的国家!
从春秋历史发展的情况来看,晋国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迅速强大,就是基本不遵周礼!
所以,晋军才会有什么以埋伏突袭为战术的崤山之战、以各种诡计相结合为战术的城濮之战、以突然袭击为战术的令狐之战等等。
如果用周礼来约束战争,那便得如宋襄公那样,完全的贵族战争!
但事实证明,凡是一直坚持着贵族战争的诸侯国,势必将被历史所抛弃。
不信?那熬到战国时期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