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剑出鞘了,那便多亮一会儿剑光吧。
公元前572年5月,晋悼公命令中军将韩厥、中军佐荀偃率军讨伐郑国。
这次伐郑,晋悼公继续采取联合诸侯的手段。他命令齐国、鲁国、曹国、邾国、杞国等中原诸侯出兵相助,组成联军,集结于宋国的鄫地。
然后,联军自鄫地向郑国发起进攻,大军直入郑境,兵锋所指,郑军全线退守。
郑国把主力撤往都城新郑,仅派出一支步兵象征性地阻击联军。
联军继续进军,直抵郑国的郛邑,在郑国的洧水岸击败郑军。
郑军全面退守新郑。
根据既定作战部署,联军统帅韩厥放弃继续进攻郑国,命令联军驻扎在宋国鄫地,只率晋军南攻楚国的焦邑、夷邑,并一举拿下,再讨伐已经归顺楚国的陈国。
不会吧?动静搞这么大?
是的,晋悼公此次出兵的目的,就是强势展现晋国雄姿!
晋军长期以来遇楚就撤的娘娘腔作派,让这位少年国君非常看不惯。他就是要主动进攻一下你楚国,看你楚国有何动作。
寡人不但救宋,而且攻郑、侵楚、伐陈,一口气出了四招,你楚国佬接招不?
为防楚军大军反扑,晋悼公亲自率晋军主力,联合卫军主力,集结于卫国的戚地,以作韩厥、荀偃军后援。
那,楚国就这样服软了?
当然不会!
楚共王大怒,他立即派公子壬夫率楚军北上,再次入侵宋国。
郑国得知楚国出兵,也立即出兵侵入宋国,并顺势攻占了宋国要地犬丘。
很显然,尽管晋国取得了对楚鄢陵之役的胜利,但根本没伤着楚国根本。
就这样,现在的中原局势,就形成了以楚国为首的郑国、陈国、蔡国等诸侯集团,对抗着以晋国为首的齐国、宋国、鲁国、卫国、曹国、邾国、莒国等诸侯集团。
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不相上下,各国不是你进攻我,便是我进攻你,谁也不服谁。
按理说,即位才一年的晋悼公应该稍稍避避楚国兵锋,先把国内诸事给料理了,再到春秋江湖走几步。
但晋悼公绝非一般国君,他对目前的晋国国内治理非常自信。
还是那句话:既然在江湖亮了剑,那便把这剑亮到底!
亮到什么底呢?
收服郑国,并让楚国知难而退!中原,绝对不容你南蛮楚国染指!
晋悼公一边继续部署着与楚国的中原争锋,一边派大夫巫臣远赴吴国,指示并指导吴军不断骚扰楚国。
两大军事集团继续对抗,真刀实枪地对抗。
第二年,即公元前571年5月,郑国再次讨伐宋国。
你要战,那就来战!
晋悼公二话不说,命令荀罃率晋军联合宋国、卫国、曹国、邾国再次讨伐郑国。
联军强势入侵郑国,一举夺取了郑国重镇虎牢。
荀罃是一位真正的帅才,他听取了鲁国人的意见,命令部队驻扎虎牢,并在虎牢筑城。
荀罃命人放出风去,联军将长期驻军虎牢,摆出一种随时入侵郑国的态势。
郑国人终于慌了!
按以前的打法,联军来一次,那我郑军便退守都城新郑一次。
反正你联军再怎么强大,但要攻下坚固的新郑那是难上加难。
郑国的防守指数那是超一流的,只要你联军被拖在郑国,那楚国一旦出兵北上,你联军势必要与楚军一战。
郑国,一直以来奉行的就是这个策略:想尽一切办法,引诱以晋国为首的联军与强大的楚军一战!
只有让晋国、楚国这两头老虎互相咬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