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足饭饱后,众人坐在沙发上聊天。
“倒不是朕有意吹嘘。
刘裕你的能力确实是很不错。
可惜就是运气差了点。
要是刘穆之不死,说不定你还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刘彻拿牙签剔了剔牙慢悠悠的说道。
赵匡胤补充道:“不光是运气差吧。
朕以为刘裕之所以没有更大的成就。
主要还是他发迹的太晚了。
你们想一下。
三十五六岁才开始从军。
经过好几年的事件才爬到了北府兵中层将领的位置。
直到他六十岁病死。
这中间其实也就十几年的功夫让他建功立业。
若是他能更早一些发迹,说不定成就能更大也说不定。”
刘邦不满的说道:“这也算晚吗?
当年我在沛县起义的时候都快五十岁了。
之前也不过是个小小的亭长而已。
谁说年龄大就成不了事了?”
赵匡胤苦笑道:“你们情况不一样啊。”
“怎么不一样了?还不都是乱世?”
赵匡胤摊摊手道:“刘邦你最后是一统了江山啊。
而刘裕他则跟朕一样,只是坐拥半壁江山。
这一点你们俩之间就有所不同。”
刘邦撇撇嘴:“那就是你们自己的问题了。”
任小天翻了个白眼:“老刘你别站着说话不腰疼啊。
你那会北方哪有这么多的游牧民族?
一个匈奴就把你折腾的够呛。
这要是把当初的你弄到刘裕那边去。
你也未见得就能一统江山。
起码你个人的军事能力比刘裕差远了吧。”
刘邦对任小天贬损自己倒是也没在意。
“专业的事情有专业的人去干。
啥事都要我亲力亲为的话。
那我花那么多俸禄养着武将是干什么吃点?
我是不精于军事,但是我只要会用人就行了呗。”
还别说,刘邦这番话说的确实有道理。
刘邦看人的眼光和用人的能力绝对是首屈一指的。
而且他还是个知人善任、不插手具体事务的人。
这就比很多不懂装懂,啥事都想指点几句的皇帝强多了。
这里着重要说的就是赵光义和朱祁镇两个典型。
这俩人一个是让手下武将按照他的阵图打仗。
另一个则是没有那个能力还要御驾亲征。
最后都落了个一败涂地的下场。
任小天搓了搓鼻子,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
赵眘接话道:“要说晚的话,朕觉得刘裕生子才算晚。
他四十三岁才有了第一个儿子刘义符。
这就导致他病逝的时候子嗣们都才十几岁。
且刘裕常年在外打仗,也没多少时间来教育和约束子嗣。
他的皇后臧氏早逝,偌大的后宫中也没人管理。
这也就导致他七个儿子中没有几个成才的。”
子嗣问题向来都是皇帝最重视的问题。
赵煦、朱厚照这些都是因为没有子嗣才不得不把皇位传给弟弟。
再者就是皇子年纪小就容易被大臣操控,造成主少国疑的局面。
柴荣的后周不就是这么让赵匡胤给篡了嘛。
刘裕苦笑道:“不是吾不想生子,实在是没生出来罢了。
吾结发妻子早年只生下来一个女娃。
这些年吾忙于打仗,哪有功夫要孩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