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都‘咯噔’跳了一下。
这厮是何时回来的?
片刻后,朱厚照姗姗来迟。
在司礼监掌印太监张永的高喝下,朱厚照颁布了出海的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承天命,治理大明,至今已十三余载,今为扬我国威,通四方之商,展华夏之盛,特遣船队出海远航。户部、兵部精心筹备,工部造船精良,粮草物资皆已齐备。此次出海,以杨一清为总指挥,锦衣卫千户赵谦为副指挥,六部与内阁共同所派官员二十余人,共同出海。望其率众英勇无畏,乘风破浪。船中所载,既有护我子民之粮食武器,亦有丝绸茶叶等中华珍宝。与外夷通商,当秉持公正,彰显我大明之仁德风范。愿此番出海,能顺利引进外藩作物,旅途顺风顺水,凯旋而归,福泽万民。钦此!”
出海问题已经提过多次,众臣并不意外,圣旨一出,他们齐声高喝:
“陛下圣明!”
李初玄看向正得意的看着自己的朱厚照,也是嘴角微掀。
“众卿可有还事启奏?”
朱厚照淡笑道。
“臣,王琼,有本启奏!”
一旁的王琼站了出来。
“王爱卿?”朱厚照挑了挑眉,“讲。”
“臣有要事禀报,关乎我朝之安稳。”
王琼正色道。
闻言,朱厚照的笑容微微收敛,慵懒的身子稍微坐直了些。
“近日臣察觉宁王似有叛乱之迹象,不可不察。宁王近时暗中招募兵马,扩充军备,其动作诡秘,行迹可疑。且其与一些心怀叵测之辈往来频繁,密谋之事或在暗中筹谋。臣唯恐其一旦举事,必将祸乱朝纲,危及江山社稷与百姓安宁。望吾皇圣裁,早做应对之策,以保我朝太平。”
继续阅读
此言一出,满朝震惊。
此时的朝堂之上,气氛紧张得仿佛能凝出水来。
兵部侍郎性格刚直,疾步而出,面色涨红,声音洪亮如钟,慷慨激昂道:“陛下,宁王叛乱之迹确凿无疑!臣多次探查,其在封地私铸兵器,训练私兵,且与鞑靼暗通款曲,此等行径,分明是包藏祸心,若不早做处置,必成大患!”他双目圆睁,毫不退缩,一心只为江山社稷着想,全然不顾可能触怒龙颜。
一旁的吏部侍郎此时却慢悠悠地踱步而出,脸上带着谄媚的笑,拱手说道:“陛下,切莫听这胡言乱语。宁王对陛下忠心耿耿,这所谓的叛乱迹象,不过是些捕风捉影之事,想必是有人嫉妒宁王之功,蓄意陷害呐!”其言辞闪烁,眼神飘忽,心中所想更多是如何迎合圣意。
杨廷和的性格沉稳,略一沉思,站出来说道:“陛下,此事关乎重大,不可仅凭一面之词。还需详加调查,谨慎判断,以免错怪忠臣,亦不可放过逆贼。”他神色凝重,语气诚恳,试图以理性的态度来平息这场纷争。
兵部侍郎怒视着吏部侍郎,大声呵斥道:“你这奸佞之徒,只知阿谀奉承,蒙蔽圣听,若因你的谗言误了大事,你当何罪!”
吏部侍郎也不甘示弱,尖声回道:“你这鲁莽匹夫,血口喷人,陛下圣明,自会明断!”
……
朝堂之上,争吵之声不绝于耳,众人各执一词,局面愈发混乱。
朱厚照顿时一个头两个大。
李初玄就在一旁默默地听着。
宁王叛乱,在历史上确有其事。
据说朱厚照因为宁王叛乱还御驾亲征了,只不过,那只是个雷声大雨点小的叛乱罢了。朱厚照还没到南京呢,叛乱就已经被平息了。
所以李初玄对宁王的评价是,又菜又爱玩。
就在李初玄耳听八方之时,只见王琼猛地一拉他,将他拉出了群臣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