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32万字。
(1)阅读了2遍,第二遍时开始进行批注。这本书,在王阳明系列里面,我认为算是质量比较高的。作者度阴山,把王阳明的生平,作为主线,在人物传记的形式,把他的成长过程、思想变化、哲学思想都融汇进去。读起来不费劲,深度也适合。但是,辩证地说,硬币是有两面性的。在把“传记”和“理论”进行融合的时候,难免有一些“个人 认知偏颇”甚至是“夹带个人私货”。类似《资治通鉴》里面的“臣光曰”,涉及到价值观评价,难免就仁者见仁了。
(2)对“知行合一”的误解打开了,以前理解,知行合一是知道了道理要去执行,读完才知道,原意是良知与行为合一。了解以后,反而感觉,原来洒家误解的是对的。
在王阳明看来,“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实际的行为。人的外在行为受内在意识支配,只有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将之付诸行动,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知行合一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人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逐渐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同时,通过实际行动的反馈,人们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和实践能力。良知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道德感和判断力,而知行合一则是将这种良知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
(3)王阳明的几个知识点:
一是心即理,不全对,理既在心内,也在物外。“心即理”这一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心与万物之理的内在联系,但不能将其绝对化。王阳明提出的“心即理”强调了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人的内心能够直接领悟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理只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而完全忽略了理在物外的存在。事实上,理既存在于人的内心,也体现在外在的客观事物之中。内心通过感知、思考和体验等方式,能够领悟到事物内在的规律和道理,这些规律和道理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同时,外在的客观事物也承载着自身的理,这些理通过事物的形态、属性和运动规律等形式表现出来,供人们去认识和把握。我们在理解和实践“心即理”这一观点时,需要保持一种开放和全面的态度。既要关注内心的体验和领悟,也要关注外在的客观事物,通过不断的观察、学习和实践,逐步深化对事物内在规律和道理的认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内心的领悟和外在的认识是相互促进的,只有将它们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对事物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二是事上练,这个我反而认为是最精妙的,凡事用心,极致用心,把对立方打的他mom都不认识,然后装一句“致良知厉害吧”。事上练”的精髓在于“凡事用心,极致用心”。无论面对大事还是小事,都应全身心投入,用心去思考、去感知、去行动。用心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和超越。要求我们在处理事务时,不仅要做到尽心尽力,更要力求达到极致,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通过“事上练”,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更深入地洞察事物的本质。每一次的实践都是一次对心灵的洗礼,每一次的用心都是一次对自我的超越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积累经验、增长智慧,更能够磨练意志、提升品质。“事上练”不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三是致良知,讲真理在以内,按良知行不会错,有点夸大了。反复思索,“良知”ctr+h为“价值观”更合适,价值观既来自心内,也来自物外。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致良知”强调追求内在的真理和道德自觉。然而,将真理完全归结为内心的良知,并认为只要按照良知行事就不会出错,这种看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