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可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
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关键信息
病毒介绍
病毒发现
病毒分级
相关知识
培养分离
参考资料
病原体
造成人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
本条目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病原体(pathogens)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真菌)、寄生虫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1]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病原体
释义
可造成人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
外文名
pathogens
发现时间
1840年
发现者
塞麦尔维斯
种类
微生物或其他媒介
病毒介绍
病原体pathogen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嚅虫。病原体属于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为动植物和人。能感染人的微生物超过400种,它们广泛存在于人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肤中。
继续阅读
每个人一生中可能受到期150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条件下并不引起疾病,有些甚至对人体有益,如肠道菌群(大肠杆菌等)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这些菌群的存在还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较强的细菌的繁殖,因而这些微生物被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但当机体免疫力降低,人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时,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称它们为条件致病微生物(条件致病病原体)。机体遭病原体侵袭后是否发病,一方面固然与其自身免疫力有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病原体致病性的强弱和侵入数量的多寡。一般地,数量愈大,发病的可能性愈大。尤其是致病性较弱的病原体,需较大的数量才有可能致病。少数微生物致病性相当强,轻量感染即可致病,如鼠疫、天花、狂犬病等。
鹿鼠是几种已知的和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的天然宿主,这些病原体包括伯氏疏螺旋体、鹿蜱病毒DTV和引起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的新型汉坦病毒(SNV)。
病毒发现
历史上首位确定病原体存在的,是1840年代的匈牙利的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Ignaz Semmelweis)。他发现医院内相对较富有、由医生负责接生的产妇比产科护士负责接生的贫穷产妇的死亡率比高几倍。他从他的观察中认定两者死亡率的差别,与环境的清洁有关连。
病原体
1846年,匈牙利医师塞麦尔维斯,应用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研究了维也纳某医院产褥热的流行爆发。当时,他发现在他负责的病区内:由产科医生和医学生接生的产妇因产褥热而死亡的病死率为8.3%;由助产士接生的产妇其病死率仅为2%。经过对感染原因的分析,他认为:医生们用检查过因产褥热而死的尸体的手再去接触别的产妇,就会使别的产妇也受到传染,而助产士不作尸解,她们接生的产妇病死率就较低,因此,他要求所有人接触产妇之前要用漂白粉认真洗手,直到手上无尸体味为止。这一举措使产褥热的死亡率由大约10%降至1.5%。1861年,根据他的临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