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这个……”
叔侄俩的掰扯,一时半会还真结束不了,一路嘴皮子都没停过,话语一句接着一句,一个抬钱,一个压钱,却都是为了对方。
最终,还是苏平松口,把分账定在了三七分,倒不是他说不过,而是想到了另外的渠道。
他想着,都是一家人嘛,那么将来小翠的嫁妆,还有张叔张婶二人养老的钱,自己家来出,也是理所应当可以的,如此他也就暂时不说了。
反正这摩拉,张叔拿也得拿,不拿也是得拿的事情,在苏平心中,是板上钉钉,绝对不容更改的。
三天时间,苏平去租了摊位,订了木盒油纸,接着买来几大斤面粉,之后家里的摩拉就剩余不多了。
调试比例口味时,苏平用的是“歪瓜裂枣”,可能卖相不好,但味道还是值得一说的。
好歹他也做了快两年的饭,就是手再怎么笨,也都大概摸索得出这种小点心的工序,至于是不是和传统的一样,管他呢。
政策革新了,人当然也得跟着变,不然就跟不上时代,赚不到钱,苏平不管原来有没有这种点心,自己的工序对不对。
反正卫生有所保障,并且尝过的人,都说味道不错就是,这才是硬道理。
……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眨眼间,营业执照经过审核,批发下来,交到了苏平的手里。
拿着这张证件,苏平大步迈向小吃街,在租的摊子那里,摆起了方才来时,一同推过来的点心。
枣泥糕,枣片糕,花生糕,不同的口味,不同的口感,还有不错的卖相,在刚刚摆起不久,便有人驻足观望,只是那人明显在犹豫。
去这家新的摊子,还是去比较有保障的老摊子,这应该是大部分小吃街顾客心中的难题。
万一新的不好吃,就是花了冤枉钱,但要是好吃那绝对不亏,以后也肯定会再常来的,问题就出在了这个万一上面。
这个道理让人纠结的问题,苏平多少也懂一些,故而他望着那站立观望的人,笑着招呼道:“这位阿叔,要不来一块尝尝?尝尝味道是不用摩拉的!”
“那来一块吧!”那人开口毫不犹豫,显然是不用摩拉买的点心,味道怎样也就无所谓了吧?
“您要哪一种?”苏平问道。
“都有啥味的?”那人望着摊子上的三种糕点,挑眉问道。
“有仁心糕,德厚糕,志坚糕,分别是枣泥,枣片,花生三种不同的口味和口感,总有一款您喜欢的吧?”
苏平顺口把名字给编好,就像珍珠翡翠白玉汤,其实就是菜叶子煮豆腐,是一个道理。
“就这个吧。”那人拿起枣泥糕,将信将疑地尝了一口,随后眼前一亮,啧啧道:“还不错啊,咋卖的,给我多来点!”
苏平笑道:“一盒六块,八百摩拉……”
“来三盒,两盒枣泥,一盒枣片的!”不等苏平的话音落地,那人就急声开口。
有了这个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边在旁观望的顾客,也有了些动摇,有人走上前也去买,有人还是站在原地。
然后看着那些人吃得津津有味,没买的人在思索一番后,也就上前去买了一盒来尝尝。
果然是不错的,只是还是有几人,在尝了一口后,把油纸再包起来,扭头就走。
名字好听,卖相不错,味道可以,聚齐这三种因素的小吃,若是卖得少,应该算是小吃街驻扎族的落寞。
尤其这摊子的老板,还是说话和善,态度友好的小孩子,那一声声阿哥阿姐阿叔阿婶,可让他们打心底喜欢。
这或许就是语言和美食的魅力,可以让人对第一次见到的一个孩子,产生一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