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221章 上海新体制(1 / 3)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第221章 上海新体制

松江府这群父母官对宝山特区的管理优势产生了致命的兴趣,为官这么多年,谁不想为官有为,又能轻松。这里的有为,不是什么获得朝廷的嘉奖和升迁,而是实实在在在为官之地留下佳话。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是绝大文人一直追求的事情,特别是封建时代的文人尤为明显,哪怕是虚名,也在所不惜的最求着。

因此,炎黄大地出现了一个特色建筑文化的象征牌坊和功德碑。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功德碑是记功载德或颂扬政绩的碑通。

牌坊和功德碑的历史源远流长,牌坊可以追溯到周朝,《诗·陈风·衡门》有记载“衡门之下,可以栖迟。”现存可考究的功德碑出自东汉,刻立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碑文赞颂鲁相韩敕豁免了孔子的母亲颜氏和孔子的妻子亓官(复姓)氏家族后人的差役,制造孔庙祭祀用的礼器和修饰孔庙的功绩。

从古到今,炎黄历代官民无不高度重视,统治阶级或者家族先人为了宣扬礼教,标榜功德,也为当时和后人树立楷模和榜样,因此,都是乐此不疲。作为普通的民众和家族后人亦是如此,这是炎黄感恩文化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一种寄托,甚至有祭祖功能。

松江府姚丙吉等人就是这样的一群代表,即便“千里为官只为财”这个官场思维并不会有多少改变,毕竟是时代的局限,现实生活所逼迫所致,不是谁能做到海瑞那样,为官一世,去世后还有别人为他凑钱办丧事。

何况做官不止清廉就可以的,好官和清官并不能划上绝对的等号,历史上清官很多,但有不少清官是庸才,不能成为一个“良吏”或“能臣”,不能在任上为百姓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甚至,很多赫赫有名的清官、名官,在古代社会法制不健全和消息闭塞的前提下,名声或者佳话很可能是民间百姓的一种精神寄托,塑造出来的神,是民间的一种迷信、一种理想,一种致幻效应。

姚丙吉等人都是读书人,远比普通的百姓聪明,自然也能从历史迷雾中看到一丝真相,才不会傻傻去做什么清官。现在,一个可以在历史上留下丰碑印记的机会摆在眼前,谁愿意放弃啊。

自此,他们对兰芳共和国的地方管理模式有了更加强烈的了解欲望,结合未来宝山特区的管理模式,对兰芳市县管理的经验询问得更加详细,还时时结合松江府的实际情况进行一番推演和描绘。

本来一个规划汇报会议半天就可以开完的,结果在葛庆同的引导下,这个会议开了整整三天时间,每天夜幕降临之后,还得胡书达催促他们回去才恋恋不舍的上岸。

即便是离开客滚轮,姚丙吉他们也没有各自回家,各找各妈,而是继续聚集在松江府开启讨论模式,直到夜深人静,他们才会和衣而眠,等待阳光升起的一刻,再次登船。

求知若渴,没有一个人愿意退缩。但李经方和盛宣怀到了上海,也不能不管啊,不说李鸿章官居内阁文华殿大学士和直隶总督这正一品官职的面子要给,李经方作为李家李鸿章全权代表身份的大少爷,又有以知府分省补用、北洋大臣衙门行走、随李鸿章襄办外交事宜的身份,也不是松江府地方官员所能得罪的。

不仅如此,还有招商局督办这个正三品实质官职兼任天津海关道肥缺的盛宣怀陪同,姚丙吉等人岂能怠慢?就说盛宣怀气死胡雪岩这个威名,松江府这些人就得小心应对。

按照清朝官场规矩,李经方和盛宣怀进入丁香花园之后,他们就应该到丁香花园去上门拜访,这是不成文的规矩,不可逾越。

下午的会议,讨论得如火如荼,谁愿意缺席?没有谁愿意的,即便马上要离任的苏松太道署道台邵友濂也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