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张云在后世的了解,新中国在得到苏联援建的156工程后,补齐了大部分缺失的工业品类,迅速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不过,由于后续与苏联交恶导致援建中断,加上苏联本身部分产业也存在问题,新中国在不少工业领域存在短板。
这些短板,制约着新中国的工业发展,也影响了后续科技的攀升。
其中,存在产业短板中比较突出的有这么几项。
一是材料领域严重缺少技术积淀,尤其是在冶金等领域,使得新材料发展缓慢。
不过,前文说过,这方面是英美等国的历史积淀所在,各国对此看得都很严,且技术资料如山如海,不是八路军可以短时间内谋划的。后续倒是从苏联或者日本那里想想办法。
二么,则是电子信息领域,一直没有跟上国际发展步伐,直接拖累了新中国雷达、计算机等新科技的发展。
后面,在欧美等国开始大规模应用第一二代超级计算机时,新中国的计算机产业却严重落后,使得研究原子弹、氢弹时,仍然需要大量人工拿着算盘计算。
不过,在这个《亮剑》位面,通过美国的第一次产业援助,如今八路军已经建立了一些基础电子工业,且并未与欧美等国存在代差。只要后续可以跟上队伍,就可以弥补了原本的缺失。
第三个,就是动力领域,包括各种航空发动机、燃油发动机等等。
这也是新中国汽车工业、航空工业发展缓慢的最主要原因。
汽车工业的短板,新中国正在通过弯道超车新能源的方式避开,而航空工业的短板,新中国直到21世界20年代,才算真正跟上了主流领域。
不过,二战之前,美英等国对动力领域都是极为保守和警惕的,一直坚持保持对苏联、日本等国的技术优势,不会轻易分享技术成果。
哪怕是后续大规模援助苏联的时候,美国虽然援助了苏联大量汽车、坦克、飞机等先进装备,却不愿意援助苏联生产线和生产技术,不愿意苏联趁机提升其动力设备的工业水平。
历史上,苏联是在攻入德国后,趁机掠夺了大量德国先进的动力工业技术和人才,才补上了动力短板,并在五六十年代追上了美国的水平。
张云可不愿意等到二战结束后,通过苏联来弥补这一环。那个时候苏联百废待兴,且世界形势也急剧变化,八路军不一定有机会获得其最先进的动力技术。
因此,此次张云才借助如今美国灰头土脸的时刻,强烈要求获得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的全套生产技术,也包括其3套发动机技术。
之所以张云提出这个奇怪的要求,不是因为张云看上了M3斯图亚特坦克的战斗力,而是因为M3斯图亚特这款美国的经典轻型坦克,有很特殊的设计背景。
二战之初,在德国闪击波兰,欧洲战场正式开战后,美国军方发现其目前装备的M2轻型坦克已经落后,跟不上世界军事潮流,只能迅速要求设计部门拿出一款先进的轻型坦克。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设计要求,美国坦克设计直接对着M2进行了整体升级强化,包括更换引擎、厚实装甲、采用加入避弹设计炮塔以及新的37毫米主炮、并因加重的车身重量而修改驱动轮及悬吊系统。
就这样,新的一款经典的M3坦克就诞生了,并在二战战场上发挥了较好作用。
不过,二战前夕美国虽然动力工业发达,但并不像德国那样拥有优秀的适宜坦克的发动机,而是偏向于民用和航空方面。而重新设计一款全新且可靠的坦克发动机,可能需要几年时间,必然满足不了美国军方的要求。
因此,美国的坦克设计师们发挥了“大力出奇迹”的作风,直接将航空发动机塞进去了轻型坦克车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