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准备前往潼关的行程。
这道发自政事堂、尚书省度支部、司农寺的联合公文,是发给天下六大粮仓仓监的。
原来,伴随着年底年底将至,尚书省需要为明年初的大朝上计做准备。
所以要求各仓仓令仓监,带齐账簿副本,前往洛阳,与度支部、司农寺有司计议,共同制定明年初仓廪上计薄。
这个,却不是特例。
按照大隋以往的习惯,每到十月至第二年一月,都是各级各部主官最忙碌的时候。
大家都在忙一件事情,就是准备下年初的大朝上计。
届时,政、军两道各级主官,都得逐级上计。
就像李孝常,身兼两职。
从政府角度来说,特需要向上计京兆府尹上计。
而从仓廪角度来说,又需要向尚书省度支部和司农寺上计。
再比如,杨子灿做为京兆尹,需要直接在元日大朝会上向皇帝上计。
同样,他做为雍州总管府大总管。除了地下的各郡太守、通守向他上计之外,同时还要和各郡太守们一起,共同参加大朝会向皇帝上计……
呵呵!
这,就是大隋的上计制度,非常相似于阿布前世的流行于世的逐级述职评议制度。
李孝常,身兼两个跨度很大的职务,自然是分身乏术。
于是连忙找到正准备动身的阿布,向其说明情况。
李孝常言明,自己此去东京开会,自然参加不了十月底在长安县举行的京兆郡内上计大会。
继续阅读
“无妨,东京的事情要紧,就按照以往,让郡丞张德仁上计则可。”
说完,就想离开。
不过,这时却被李孝常拦住。
“府尹大人留步,这里还有度支部和司农寺发给你的一道文书呢!”
“啊?还有我的?”
阿布诧异地停下脚步。
“怎么发到此处?没有送到大兴城?”
阿布疑惑地接过拿到绯色的卷轴。
打开一看,果然是都之都和司农寺共同署印,发给杨子灿的公文。
因为此文涉及到永丰仓,所以先发给仓监李孝常,再由李孝常转交京兆府尹杨子灿。
啥事?
代管!
代管啥?
永丰仓!
为啥?
因为仓监李孝常,要前往洛阳述职,和有关司隶官员编纂上计薄,而且时间再短也要三个月。
这么长的时间里,永丰仓不能缺乏拿事之人。
若在太平的年月,有仓丞在,自是可以代替一段时间。
可现在是啥年月?
李渊的大军,已经开始南下,虽说不一定会达到京兆郡,可以谁也不敢担保。
另外,这期间还有不少潼关军备调转的事情,绝对需要相当人物坐镇。
谁最合适?
当然是京兆府尹杨子灿。
这家话身兼数职,但也是虱子多了不咬人,索性就让他就近兼着,出啥事情也能自行快速决断,不至于耽搁了大事。
“啊呀!这苏大人和卫大人也是,你开我这现在的公事,恨不能把自己掰成八瓣使!”
“这是,这是不嫌我事情多啊!”
阿布一边吐槽,一边皱着眉头说道:
“问题是你们这粮仓一系的事情,我是半点儿不动啊!”
“”那些账册,我一看就脑壳儿疼!这,这可怎么办?”
阿布拿着文书,显得万分苦恼。
李孝常看了,心中即好笑又感叹,心中也是不断腹诽。
别人,都是感叹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