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色阴晴不定,目光在张三丰和朱允炆身上来回游移。他心中暗想:“这张三丰的话,能信几分?朱允炆真能就此放下皇位之争?”但在张三丰的威严之下,朱棣还是强压下心中的疑虑,说道:“真人教诲,朕定当铭记在心。若允炆贤弟能放下过往,朕自当全力治理好这天下。” 朱允炆此时向前一步,神色平静而坚定:“四叔,过往种种,皆已如烟。我如今愿跟随仙师修行,从此不再过问世间纷争。还望皇叔能以百姓为重,让天下太平。” 朱棣看着朱允炆,心中五味杂陈。曾经的叔侄反目,如今这般结局,让他一时有些恍惚。他说道:“允炆,你既已做出如此决定,朕也不再追究过往。只盼你能得偿所愿,修行有成。” 张三丰和朱允炆转身准备离去,朱棣忍不住追问了一句:“你们欲往何处?” 张三丰微微一笑,留下了八个字,“西洋万里,随风而去。” 朱棣听了,恍然若失。站在原地,久久不语。 张启急切地问道:“那后来呢?” 张宏杰轻抿一口龙井茶,接着说道:“自那之后,朱棣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回想起那一幕。他心中既有着对朱允炆是否真的放下皇位的担忧,又有着对张三丰那高深莫测的境界的敬畏。而张三丰留下的那八个字,更是让朱棣心中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朱棣深知,张三丰乃绝世高人,他的行踪难以捉摸。但那‘西洋万里’四字,却让朱棣心中萌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开始筹备大规模的航海行动,这便是后来的郑和下西洋。 朱棣表面上宣称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加强与各国的交流。但实际上,他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能在西洋找到张三丰的踪迹,实现长生不老的目的。每次郑和出发前,朱棣都会秘密嘱咐,务必留意张三丰的下落。 在准备航海的日子里,朱棣常常独自在宫中踱步,思考着自己的皇位是否真的稳固,想着若能得到张三丰的指点,或许就能永远守住这大明江山。他对权力的渴望和对长生的追求交织在一起,让他愈发急切地盼望郑和能带回好消息。 而郑和这边,身负皇命,压力巨大。他深知朱棣的心思,也明白这航海之行的艰难。每到一处新的地方,他都会仔细打听张三丰的消息。可茫茫大海,异国他乡,要找到一个行踪不定的仙人,谈何容易。 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传回国内,朱棣的心情也随之起伏。有时他会大发雷霆,责怪郑和办事不力;有时又会陷入沉思,反思自己是否太过执着。 在这漫长的等待中,朱棣的内心饱受煎熬。他一方面要处理国内的政务,应对各种政治斗争;另一方面,又时刻牵挂着郑和下西洋的进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棣渐渐意识到,也许长生不老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他已经无法停下这大规模航海的脚步,因为这已经成为了大明展示国力的重要象征。 而在民间,关于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朱棣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国宝,有人说他是为了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只有少数知情人,才明白这背后隐藏着朱棣对长生和权力的终极追求。” 张启听得入神,不禁感叹道:“原来这背后还有如此曲折的故事。” 张宏杰微微一笑:“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层层迷雾之中,等待着我们去探寻。” 张宏杰又告诉张启:“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给垂危的朱棣带回去了一封秘信,提到了一个地址。据葛老师考证,这应该是郑和已经发现了张三丰和朱允炆的下落。” 张启瞪大了眼睛,急切地问道:“那信里到底写了什么?” 张宏杰神色凝重,缓缓说道:“这封信后来秘藏于皇宫大内,一直没有人关注。后来改朝换代,明朝覆灭,清朝建立。在清朝的统治期间,宫廷的混乱和动荡使得许多珍贵的文献和物件都失去了踪迹。这封信也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