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李文娟身边出出入入都带着郑为芝和白俄保镖,之前的童川和成华在跟船前往根据地后,于大宝依然被蒲素安排在隔壁,深居简出。起码要留一个绝对可靠的自己人,看似和要塞那边毫无关系。
虽然法国本地现在岌岌可危,但是处于远东的上海租界现在确实异常繁荣。以俄国商会和通洋商行牵头成立的商业联合体,因为有着资金注入,焕发出了蓬勃的商机。
俄罗斯人原本就是个欧洲帝国,无论是商业还是科技,以及文化艺术,原本水准就不低。只不过随着国内政局发生了变化,这些流落到上海的白俄都成了没有国籍的人。等到他们辗转来到上海,大多数人都出于赤贫状态。在顾楫他们接手之前,法租界上的白俄在上海的生活可谓是一言难尽。
某种程度上,这些移民改变了上海的饮食。
比如上海,逢年过节家家都会做的一款“怀旧上海沙拉”,其中的沙拉酱不是常规的沙拉,而是蛋黄酱。做法很简单,将土豆和青豆煮熟晾凉后,与切丁的方腿肉加入蛋黄酱搅拌均匀即可,如果讲究一点可以放到冰箱里冷一下,口感更佳。这款沙拉其实就是白俄人带来的,当年在霞飞路(淮海路)一带,有许多家俄餐厅,这些俄餐厅的味道融入上海,成为“海派西餐”的一部分。
除了上海沙拉,还有罗宋汤。罗宋汤几乎是在中国最流行的一款俄餐,罗宋其实是以前上海人对rsian的音译。传统俄式的罗宋汤(Бoщ)发源于乌克兰,大多以甜菜头为主料,加上胡萝卜、土豆、牛肉、奶油一起熬煮,红色,酸甜,浓重。
另外一道菜也是海派西餐的代表作炸猪排。这道菜起源于奥地利炸猪排,在上海众多的海派西餐厅中常见,大大一片,裹面炸熟,切的时候要切成长条,其中的标配是辣酱油。这道菜也成了上海人的味觉记忆。北京有一些餐厅也有这款炸猪排,吃的时候,厨师会特别跟我强调用的是上海生产的黄牌辣酱油,而不是进口的喼汁。
但是上海的三万多白俄中,从事自由职业和开店经商的人毕竟只占少数,其余的大多数人所从事的职业还是不甚高明的。
他们中的男性除掉那些拿枪杆的,其他人大多是当餐馆侍者、看门司阍、厨工、酒吧琴师……有些年老力衰者只能拉着小提琴在街头卖艺乞讨,所奏的乐曲大多是俄罗斯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和罗姆斯基·柯萨柯夫等人的作品,有时也奏俄罗斯民歌,如《伏尔加船夫曲》等,所奏的这些乐曲都表达了他们对故国家乡的眷恋之情。
除掉上述那些职业,也有相当一部分白俄女郎当了妓女,她们大多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在中国出生的。当时,两个租界都不禁娼,只要向巡捕房申领执照,缴纳捐税便可以开设妓院,因此在法租界的拉都路(今襄阳南路)和亚尔培路(今建国西路)一带开出了好几家白俄妓院,其中最有名的一家在霞飞路上的霞飞坊(今淮海坊)里,抗战胜利后关闭,改成俄式西餐馆。
到白俄妓院去的嫖客大多是住在上海的欧美侨民和外籍海员。那些妓院也分等级,其中高等妓院中的小姐大多自称出自贵族门第,是某某公爵、伯爵或男爵家的小姐,妓院中的鸨母也都自称有贵族身份,是某某伯爵夫人或某某女男爵等。且不论这些身份是真是假,想到自己有可能和一位真正的贵族女郎春风一度,有不少欧洲男人都会趋之若鹜。
在阿廖沙成立商会之前,上海曾有过一个白俄黑社会组织,名称叫俄罗斯总会,会址在汾阳路上。头子是帝俄时代的骑兵上尉蒙索洛夫伯爵。这个组织除了控制妓院,向白俄开设的店铺勒索保护费之外,还依附了日本黑龙会在上海的间谍机关“井上公馆”,为他们搜集情报并贩卖军火,把日本军队废弃不用的旧枪械贩卖给上海郊区的各路武装。这个组织包括头目都在之前的黄金大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