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律诗:《周易哲学视角下的“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一)《易理三分决策明》
隆中对里论乾坤,易理三分智蕴深。
龙卧南阳思济世,孙谋江左欲图存。
阴阳互化谋前路,刚柔相济定此身。
决策初成天下势,风云际会待时新。
(二)解析:
首联:“隆中对里论乾坤,易理三分智蕴深”,点明在隆中的这场决策探讨的是天下的局势,诸葛亮提出的三分天下之策蕴含着深厚的智慧,而这种智慧与《周易》中对事物变化规律的认识相契合,为后文的阐述奠定基础。
颔联:“龙卧南阳思济世,孙谋江左欲图存”,“龙卧南阳”指的是诸葛亮隐居南阳等待明主,心怀济世之才;“孙谋江左”则说的是孙权在江东谋划,想要巩固和扩张自己的势力,以此来实现生存和发展,这两种行为都是基于对自身处境和天下大势的思考与应对。
颈联:“阴阳互化谋前路,刚柔相济定此身”,体现了《周易》中的阴阳哲学观念。阴阳相互转化,如同天下局势的变化,诸葛亮的决策和孙权的行动都是在不断地根据局势的变化进行调整,以达到自己的目标;刚柔相济则表示在面对不同的情况时,既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强硬的手段,也要有灵活的策略和柔和的态度,这也是诸葛亮和孙权在各自的决策和行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特点。
尾联:“决策初成天下势,风云际会待时新”,强调了隆中决策和孙权战长江的行动对天下局势的影响,三分天下的局势初步形成,而未来的发展还需要等待时机的变化,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也暗示了各方势力在未来的竞争中还将继续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当然,对于这样的主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创作角度和表达方式,以上只是一种示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修改和完善。
(三)《三国演义》第38回名为“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以下是其梗概、主要人物、经典诗句及典故:
1. 梗概:
刘备三顾茅庐见诸葛亮:刘备不听关羽、张飞劝阻,第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离草庐半里之外,便下马步行。到了草庐,得知诸葛亮正在昼寝,刘备不让小童通报,而是拱立阶下耐心等待。张飞大怒,欲放火烧屋,被关羽劝住。过了很久,诸葛亮才醒来,见刘备如此诚恳,便与他相见。
诸葛亮隆中对: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决定出山相助。他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提出“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即曹操占据北方,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可先取荆州为立足之地,再取益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待机谋取中原,成就霸业。刘备听后,对诸葛亮钦佩不已,犹如鱼得水。
孙权战黄祖: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广纳贤士。其弟孙翊为丹阳太守,因性情刚烈、嗜酒且鞭打士卒,不得人心,遭人杀害。孙权商议欲伐黄祖,甘宁投靠孙权,并献计策。孙权听从甘宁之计,领十万大军破江夏,打败黄祖。
2. 主要人物:
刘备:求贤若渴,为成就霸业三次拜访诸葛亮,对诸葛亮的才能极为钦佩,以诚恳的态度打动了诸葛亮,最终得到诸葛亮的辅佐。
诸葛亮:有济世之才,胸怀大志,隐居隆中却心系天下。他为刘备分析局势,制定“三分天下”的战略蓝图,是智慧的化身。
孙权:东吴之主,继承父兄基业,广纳贤才,有雄心壮志,欲扩张东吴势力,攻打黄祖以报父仇。
张飞:刘备的三弟,性格鲁莽暴躁,但对刘备忠心耿耿。在三顾茅庐过程中,因诸葛亮久睡不醒,张飞性急,欲放火烧屋,但被关羽劝住。
关羽:刘备的二弟,重义气,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