俍妃听闻此言后,一颗悬着的心这才缓缓地落回肚子里。她轻轻舒了一口气,说道:“待丞相一案了结之后,咱们就暂且缓一缓吧。这段时间最好能保持低调,平心静气地过上一阵子,免得引起大王的怀疑和注意。”
成王微微颔首,表示对俍妃所言深以为然。他一脸凝重地回应道:“儿臣也是这么想的。待到父王将此案彻查清楚之后,恐怕免不了会来一场大规模的清查行动。所以在此期间,咱们务必要谨小慎微,切不可掉以轻心啊!”
就这样,在经历了长达大半个月紧锣密鼓的探查之后,关于丞相这些年来所犯下的种种罪行基本上都被一一查清。在大王的明确授意之下,朝廷每隔几日便会向都城内的百姓们公开一些有关丞相违法乱纪的确凿证据。
起初的时候,确实仍有部分善良单纯的百姓坚信丞相乃是遭人诬陷而含冤受屈。然而,随着不断有新的罪证公之于众,且数量日益增多、情节愈发严重恶劣,那些曾经替丞相叫屈喊冤的声音也逐渐变得微弱起来,并最终被汹涌如潮的舆论所淹没。
终于,在某一天的朝堂之上,大王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郑重宣布:“丞相为官数十载,却不思报国为民,反而大肆贪赃枉法、草菅人命、肆意欺压黎民百姓,其行径之卑劣已然严重威胁到了我楼兰国的长治久安。按律本该即刻将其处以极刑,但念及其年事已高,并且也曾为楼兰国立下过些许功劳,故而特赦其一命,改判流放至西南之地三千余里处。”
此宣判一出,顿时引得朝堂上下一片哗然。众人纷纷感叹大王圣明,对于这样一个作恶多端的奸臣能够如此宽宏大量、网开一面;同时也暗自庆幸国家终于铲除了一大祸害,从此可以恢复清平盛世。
尽管人群中有一小部分人心存不满,认为大王对丞相的判决过于从轻发落,但这些人却都不敢轻易地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原因无他,只因那位丞相尚有一个女儿身处后宫之中,且深得大王的宠爱,即便如今其位分有所下降,但又有谁敢断言这位女子不会在某一天重新获得恩宠呢?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无人胆敢出言反驳大王的裁决。眼见此情此景,大王面色阴沉地高声喝道:“退朝!”其实对于朝臣们可能出现的这种集体沉默,大王心中早已有了预料。然而当这一幕真真切切地展现在眼前时,大王的内心深处仍旧不由自主地泛起一丝难以名状的苦涩滋味。
他深知之所以没有任何一个人敢于挺身而出,坚决主张判处丞相应有的死罪,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情形。其一便是那些与丞相结为同党的官员们,于情于理,他们当然期望对丞相被处死来保证自己的安全。但却无人胆敢冒提出来,公然跳出来要求将丞相处死,那么大王极有可能会下令对此事展开进一步的深入调查。如此一来,恐怕到时候不仅无法置丞相于死地,反倒还会让自身受到牵连,甚至招来灭顶之灾。
其二乃是那几位王子所组成的党派势力,这些人深知私兵之事的内幕。因此,他们心里也跟明镜儿似的,清楚目前对于丞相而言,尚未到那种生死攸关、非除之而后快的地步。毕竟,让丞相继续存活于世,对他们来说反而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至于这第三类,则是那些纯粹的忠臣良将们。他们向来对大王忠心耿耿,从不会去质疑大王所做出的任何决策。在他们眼中,只要是大王下达的旨意,无论是什么样的命令,都应当毫无保留地坚决遵从并执行。
此刻,大王坐在御书房的龙椅之上,脑海里不断回想着朝堂之上的众多臣子们。想到此处,他不禁深深地叹息了一声:“唉!如今这朝堂之中,又有多少位臣子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纯臣啊?”
贤妃自从因犯下大错而被降为良人,并被禁足于颐和殿后,整个人都变得郁郁寡欢、萎靡不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