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改天可得多去看看太上皇,魏征吃瘪的场面,可不多见。
【在初期,晏子的仁政得罪了权贵和齐景公。
在后期,晏子的苛政又失去了百姓的支持。
最终,晏子只好自嘲道:“我这人傻,治理不了东阿。”
“过去招致指责的行为才是真正应该奖赏的。”
“而现在赢得奖赏的行为才是应该惩罚的。”】
【晏子的失败并非能力不足,反映出的恰恰是历史的结构性问题。
历朝历代的许多改革,从唐的租庸调到宋的青苗法,再到明的一条鞭法都是毋庸置疑的,仁政改革者也是真心为民着想的,然而都逃不脱失败的宿命。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复杂,治理如同一张细密的网,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
虾米代表百姓,他们辛苦劳作,提供社会的基本生产。
小鱼象征地方官员,他们依赖百姓赋税而生存。
大鱼指代权贵阶层,这些人通过索取地方官员的供奉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在这个食物链里权力是层层向上的,攫取是层层向下的。
因此任何政策能推行的前提就是既得利益者所占有的权利和财富只能增不能减。
任何试图做减法的措施非但不能落实,反而增加了旧有机制的运行成本。
而新增加的成本最终都要转嫁到百姓的身上。】
【而生态系统的平衡正在于:各环节的消耗不过度,百姓能维持基本的生产和生计,当这一平衡被打破时,系统就会趋向崩解。
对于晏子来说,他的仁政虽好,却得罪了三邪和二谗。
他的苛政虽坏,却可以满足既得利益者的胃口。
因此,晏子治理东阿时,始终面临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压力与信息不对称的困局。
内部压力来自统治阶层的权贵集团,他们利用影响力左右政策方向,使地方治理者不得不妥协。
外部压力来自普通百姓支持的无力,虽然民众希望仁政,但他们缺乏组织和力量,无法给仁政提供足够的权力基础。
在信息高度封闭的情况下,决定信息传递结果的往往是信息管道,而不是事实本身。
面对信息不对称的困局,晏子曾坦言:“百姓拥护我的政策却无法传达,权贵不满,却能直接进谗言。”
在这样的结构下,晏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选择妥协退让,是每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在权力结构中的必然宿命。
他用自己的经历与故事揭示了一个残酷世界的真相,仁政为什么总是输?
因为在一个自上而下的封闭系统里,仁政的成本往往高得无法承受,而苛政的收益却立竿见影。】
评论区:
〖不解决生产力,只改变社会关系是没用的。〗
〖因为人性本恶,教育可以向善,而古代是不可能教育普及的。〗
〖好的制度激发人性美好的一面,恶的制度激发人性丑恶的一面。〗
〖以道治国,诸侯王无才无德。〗
〖凡是仁政,手里面就必须紧握两样东西,一为刀,二为盾。〗
〖仁政违背了人性,虽顺天道,而逆人道。〗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今天是仁政,明天就不一定是,还可以成为苛政。〗
〖一条鞭法也算仁政?〗
〖张居正为大明续命五十年,怎么不算?〗
〖你可少看些短视频吧,这也算仁政?〗
〖其实对比来看,勉强算吧,虽然他主观并不是为了百姓,但客观上压制士绅,缓解了大明的矛盾。〗
〖不过楼上说的对,确实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