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何不可?当一个人饿得没有饭吃的时候,财产留着干什么?本宫能给他们一个用财产换取口粮的机会,已经是仁义之举了。”司马遹以一种毋庸置疑的语气道。
“殿下说得没错。我看很多流民都是乘船从益州、梁州逃难过来的,如果他们真想在宜都落地生根,留着船干什么?完全可以用船来换取粮食啊。”王敦附和道。
“可还是有一些人身无长物,就那么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自生自灭吗?”荀绰辩解道。
“当然不会。本宫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为了甄别出那些有能力解决生计,却不愿意付出或者不愿意舍弃的人。对于那些真正孤独无依的老弱妇孺,该赈济的还得赈济。彦舒,你要记住,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每一颗粮食都是宜都百姓用汗水换来的,绝不能浪费,也绝不能养着那些鱼目混珠、好吃懒做的人。”司马遹郑重道。
“殿下,臣明白了。”荀绰叹了口气,勉强答应道。
“处仲,募兵的事还是你来做,每个家庭最多招募一个人。对于那些不愿应募的就让他们拿出财产交换,具体值多少钱你们按照市场价来定,然后再卖给宜都市民换取粮食。”
司马遹顿了顿又道:“这个过程,本宫只给你三天时间。三天之后,如果某些家庭实在不符合招募的条件,或者拿不出丝毫财产交换粮食的,就全部交给彦舒来赈济。”
“臣遵命。”王敦和荀绰齐声道。
“当然,这都是便宜之计。以后,我们面临的流民只会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有长远之计,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屯田和授田。”听到这里,王敦和荀绰若有所悟。
“所谓屯田,是针对士兵而言。随着我们招募的士兵越来越多,完全依靠百姓来供养是不现实的,必须拿出一部分田交给士兵去耕种,最后实现自给自足。”司马遹继续道。
“下官记得,当年的魏武帝就这么做过,所以他的军队从不缺粮。”王敦插话道。
“是的。处仲可以好好研究下,怎么因地制宜开展屯田。”
“殿下放心,臣一定不负所托。”
“至于授田,主要是针对百姓而言,由彦舒具体负责实施。宜都虽然有将近三分之二都是山地,但自夷陵到夷道,土地还是非常肥沃的。对于那些为富不仁的大户,可以适当的收回部分土地,再拿出部分官田,将他们授给无地的百姓或流民,如果是流民,可以由官府提供半年的口粮和种粮,甚至农具,半年之后就可以自给自足了,还可以收取赋税。”
“殿下此举是真正的长远之计,臣一定竭尽全力。”荀绰一脸严肃道。
“本宫暂时只有一个初步的构想,具体如何做,还得依靠你们,希望你们精诚合作,在宜都蹚出一条路子来,以后再慢慢的推广至全国。”
推广至全国?王敦和荀绰不约而同的对望了一眼,殿下这是要统一全国的节奏啊,一时间忍不住热血沸腾,对自己即将开展的工作充满了热情。
“本宫既然来了,就暂时在这里停留几天,看看你们还有什么困难。如果粮食确实还有不足的地方,本宫会从襄阳给你们调一些过来,毕竟襄阳的情况比宜都好一点。”
“多谢殿下体谅。”王敦和荀绰大喜道,既然司马遹都这么说了,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大胆干吧!
接下来的三天,王敦按照司马遹的办法重新调整了募兵计划,一部分人被清退,一部分人被补录,经过耐心细致的解释,被清退的人并没有多少怨言。
与此同时,王敦又下令停止免费的赈济,想要得到口粮的人必须用财产来交换。对于这个措施,很多人表示不理解,甚至还有人就此离开了宜都,但王敦不为所动。
最终,果然有人拿出了自己仅剩的财产用来交换口粮。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