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32章 慕钱沪剧团在天蟾舞台演绎陶行知(5 / 8)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陶行知

继续阅读

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籍贯安徽歙县,祖籍浙江绍兴。新安陶氏族谱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族谱的封面上明确记载了新安陶氏祖先于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由绍兴府会稽县来徽州,举家定居歙县城西古溪村。

《新安陶氏族谱》封面的原文如下:大明正德五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分支迁居江南徽歙之西,曰古溪,后移下黄潭源。故确定陶氏先祖为500多年前由浙江绍兴迁居徽州。

青年陶行知1897年,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免费为其开蒙。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1905年,进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他在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1908年,17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读大学期间,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一文中,他号召全校同学,努力学习和工作,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报效祖国,“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曾回乡投身革命运动。

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赴美留学。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

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17年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相信和解放孩子。

教育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工作,思想和思想的工作,灵魂与灵魂的工作。它需要的情感的相互联结,需要心灵的共鸣。正如雅斯贝乐斯所说的那样,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而灵魂唤醒的前提是双方的接纳,接纳的前提是相互的信任,如果连最起码的信任也没有,就谈不上相互的影响,更谈不上教育。就像树和云,如果没有共同的生长区域作为支撑,哪里谈得上去摇动和推动呢!

但是,我们的许多父母和教师就是不愿意去相信我们的孩子。孩子犯了错误,已经低着头、红着脸来认错了,还是不相信孩子会改好,还要训斥一通。

结果孩子本身还有愧疚之意,训斥一通后反倒求得了个心理平衡,之后干脆我行我素了;孩子考试不好,找到家长或老师,带着歉意说自己没有考好,明明这时孩子已经认识到问题了,还是不肯放过,还要一顿批评,弄得孩子灰头土脸,结果孩子也因已经遭到了批评而不再有歉意,改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