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17章 全面抗战爆发(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1937年7月7日深夜,日军的九二式步兵炮和野炮连续不断地轰击卢沟桥。炮弹呼啸着划破夜空,一发接一发精准地击中城墙。橙红色的火光在黑暗中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厚重的城墙被炸得砖石飞溅,出现了多处裂痕。

“守住阵地!守住卢沟桥!”宋哲元部第29军将士们在断壁残垣中奋力反抗。他们利用城墙缺口设置机枪阵地,朝着日军阵地猛烈扫射。士兵们扛着炮弹在弹雨中穿行,为前线运送弹药。一些伤员仍坚持战斗,用血染红了战袍。

第二天拂晓,林云踏着满地碎砖走上卢沟桥。晨光中,这座古老的石桥伤痕累累:栏杆多处断裂,石狮被炸得残缺不全,桥面布满弹坑。桥下的永定河水被染成暗红色,漂浮着战士们的遗体。

他蹲下身,轻抚着一块布满弹痕的石砖,在笔记本上郑重写道:“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全面抗战,从这里开始。”

1937年7月7日,南京城内气氛凝重他的声音通过广播传遍全国:“我们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只有抗战到底!”

林云冒着酷暑,赶到陕北延安。他走进一个个土窑洞,记录下这个转折时刻。窑洞里油灯昏黄,墙上贴满抗日标语。

他亲眼看到八路军改编仪式。战士们换上崭新军装,胸前佩戴着八路军臂章。江南新四军也在紧锣密鼓地组建,誓要在江南水乡与日寇血战到底。

窑洞前的土炕上。他抬起头,目光如炬:“日寇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关头。全民族总动员,我们一定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窑洞外黄土飞扬,但林云分明看到,一个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新时代正在到来。战士们昂首挺胸,准备投入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林云站在延安城郊的小路上,看着一队队背着行囊的青年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有的是从城市里来的学生,有的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壮丁,脸上都带着坚定的神情。

“抗日救国,人人有责!”他们举起紧握的拳头,整齐地喊出这句誓言。沙哑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

延安的土黄色城墙上,街道两旁的房屋外墙上,处处可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抗战到底”等标语。红色的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字里行间透着坚定。

走进一间窑洞,煤油灯的光芒映照着墙壁。十几个青年围坐在泥土地上,专注地听着一位穿着灰色军装的干部演讲。讲台上的油灯不时闪烁,照亮干部坚毅的面容。

“同志们,只有全民族团结一致,才能赶走日本侵略者!”干部的声音铿锵有力,在窑洞里回响。台下的听众不时用力地点头。

林云坐在角落里,笔尖沙沙作响。他在笔记本上记下每一个令人动容的画面:青年们激动的表情、演讲者手指指向远方的姿势、窑洞里此起彼伏的应和声。

在重庆的街头,他遇到了一群刚从南洋回来的华侨。他们穿着西式服装,操着各地方言,手里提着皮箱。有人刚下轮船就直奔抗日前线,有人带来大量海外侨胞的捐款。他们的眼神里都闪烁着对祖国的深情。

一位南洋华侨推开领事馆的大门,脸上写满焦急。他颤抖着从怀中掏出一个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一沓沓整齐的钞票。

“祖国现在最需要这些,我们不能袖手旁观。”他的声音哽咽,“这是我们全家二十年的积蓄。”

“您放心,每一分钱都将用来支援抗战。”

新加坡、曼谷、仰光…南洋各地的华侨纷纷行动起来。他们变卖家产、捐献首饰、组织义演筹款。一笔笔善款源源不断汇向祖国。

“再苦不能苦了祖国!”一位华侨妇女摘下金镯子递给募捐人员。

在重庆某军工厂,工人们不分昼夜地赶制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