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官时多少还是会受到限制。
现在当然一切迎刃而解,也怪不得天子和宰执们这么大方,直接给了一个一甲第一。
理智上是这么想,情感上却仍然是激动无比。
这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魏文武并重,文武状元要在东华门外骑马夸街,文状元直接授秘书馆校书郎,直史馆,是八品的清贵要职,且是京官,比起授在外地的知县同年们起步就要省十年之功。
武状元的授职不是那么固定,但上升渠道十分通畅,更不要说徐子先这种国侯身份的宗室,加上早就立下大功。
从此可以少受多少桎梏,少受多少磨难,好风借我,青云直上。
上可慰徐应宾的在天之灵,回家之后,亦可告慰辛苦等待的陈文珺,小妹,还有秀娘等人,至于李仪,秦东阳,孔和,傅谦等人,想必接到消息之后,也会是惊喜交加。
而徐子先更能声闻大魏,新一期的分各地的邸抄是有新科进士的名录,徐子先的名字就排在第二……第一只能是文状元,原本是两个名字并列,文在武前,似乎是百年之前的传统了。
青年宗室,世袭国侯,团练守捉,立下大功之后又在京师搅动京华风云,大政乱之下悍然杀掉参知政事,破除京师乱局,其后再以策问奏疏知闻天下,邸抄之后,惯例各处的报纸会登录新科进士名录,当然也会着重介绍状元郎的背景和详细资料,甚至是会选登状元的文章或诗词。
徐子先原本就以文章知名,这一下更是会声闻天下。
当一份份报纸颁行天下,八百军州的读书人,会有几个不知道徐子先的背景和大名,还有他的过往经历?
这就够了。
徐子先的声望会在短期内攀升,成为众人瞩目的大人物,这就真的够了。
虽然大魏的状元,除了少数几位外,多半是庸庸碌碌,一生的功绩没有办法和成为状元时的成就相比。
但想一想,以大魏百分之十五左右的识字率,亿万人口中当有数百万人有意于科考,其中最少有几十万人有志于武学考试。
从县乡村镇到各路的州府,一路过关斩将,能到京师来的武举已经是人中龙凤。
而徐子行虽然因为是宗室,省了解试这一关,其进士试却是与普通的举子一并进行,都是凭真本事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结果,成能为状元,文章也会刊印行出来,到时候自然就会挡住若干张质疑的嘴巴。
这就足够了……
有好的推荐,更新要多一些,今天三章,明天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