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城与长安城相比,简直是弱爆了。
皇帝刘彻亲眼见证长安城的演变进程,颇觉哭笑不得,想想华夏民族确是自古皆存在有某种有趣的潜意识,总是有意无意的扎堆乃至自我设限。
长安城愈发繁荣,又设立泬西邑和塬南邑后,长安城竟有朝后世华夏京城“内三环”的形制发展的趋势了。
说实话,刘彻先前对长安城及周边做远景规划时,还真没料到最终会形成此等布局的。
现实就是如此,也谈不上甚么好或不好,后世那些高呼众生平等的公知圣母,也只是脱离实际乃至人性根本去看待问题罢了,刘彻压根就不屑此等无脑论调。
照顾弱势群体是应该的,然不能因此仇富反智,为追求所谓的“平等公正”,而去大肆压抑乃打击精英阶层,搞甚么“齐头式平等”。
朝廷可向富人多征税,用以补贴贫民,却不应硬是剥夺富人家财,平分给贫民;朝廷可用国库公帑普及基础教育,让寒门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却不应抑制乃至摒弃精英教育,以此让所有孩童“公平受教”。
仇富反智若走到极端,那会是甚么结果?
民皆穷,民皆蠢!
后世华夏是吃过大教训的,欧美各国也正在或即将付出极大代价,本书就不细谈了。
作者君只想向大家传达些理念,怨天尤人无用,壮大自身才是正理,别再听公知们忽悠了,他们多是在社会上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者,仅能敲打键盘愤世嫉俗,寻求些许自我安慰罢了。
刘彻正当春风得意时,自不会在大汉搞甚么仇富反智,鼓励臣民奋发上进,给他们展现自身才能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他们自会建构起国富民强的煌煌大汉。
新设的岭南郡和建安郡就是不错的舞台,朝廷虽无意在短期内开发两郡,也不欲耗费巨赀在东南修筑沥青大道,然却解除海禁,准允乃至鼓励商贾和寻常百姓在大汉境内河川和万里海疆贩运货物。
皇帝刘彻虽将两地百姓大多迁徙,不欲让两地过早聚居大量属民,却也仅是限制百姓开垦农田的数量,而不会阻止他们进入诸越之地获取资源。
只要不私下聚众群居,不随意焚林垦荒,那诸越之地的特产乃至矿石,该采集还是要采集的,总不能放着白白浪费。
譬如珍珠,桑蚕,金桂,茶叶,花岗岩,高岭土,石英砂……
尤是铜铁矿山,昔年诸越之所以缺铜缺铁,非是因缺乏矿山,而是当地百姓的冶炼工艺远较汉人落后。
现今大汉在京畿,巴蜀及南阳周边郡县皆已完成铁业整合,广设冶铁工坊,梁国和代国也即将力发展铁业及纺织业,故大河和大江沿岸郡县的钢铁供给较为充裕。
然燕北及诸越之地的郡县仍面临较大的钢铁缺口,毕竟现今大汉的钢铁用途已非仅限兵械和农具,少府及四大商团非但有诸多特制械具要用到钢材,便连不少建物也逐渐以钢筋构架,灌注以黏浆土乃至水泥。
大汉的冶铁工坊虽尚无力锻铸出变形钢筋,然光圆钢筋的应力耐受度已然不错,足以作为建材使用。
钢筋架构的建物虽花费不菲,然最大的好处便是建造速度快,且坚固牢靠,不似纯木质建筑要伐木刨削,立柱架梁。
大汉各郡县已推广普及黏浆土,水泥因工艺提升,其成本也逐年下降,对于产业遍布大汉的少府及四大商团,最重要的是抢占先机,尽速完成当地产业布局,作坊及铺面要修得实用大气,且速度要快。
朝廷近年在各地修筑城池军镇,码头船坞,仓廪馆驿,乃至桥梁堤坝,也皆是出于这般考量,大量采用钢筋架构。
故而燕北及诸越周边较为偏远的汉郡,仍是面临着极大的钢材缺口,必须在当地办些冶铁工坊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