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那壕池。
卫氏族志录事的本意,无非是为颂扬先祖卫青的功绩,不免带着颇重的主观色彩,对乌桓骑射在此战的作用仅是一笔带过,却极为明显的归功于中军的细柳将士,倒也不足为其,毕竟卫青时任细柳校尉。
故在卫氏族志对此战的记叙中,后世史家对前半部分没有太大争议,然对接下的部分,就存在着极大的质疑了,盖因写得太玄乎,太……蹊跷了。
“中军抵近敌阵,栾延命细柳将士投掷掌心雷,神雷轰鸣,敌阵大乱。战象惊而难驭,倾覆入池者重,更有返身奔突者,百乘门卒惊慌之余未及紧闭城门,象群奔突而返,撞门而入,惨遭踩踏者为数甚众,栾延遂领万骑细柳乘势入城。
吾(卫青)遥见此等情势,遂命军出营,策马入城。
覆灭百乘,栾延当居首功,吾虽为主帅,却不敢窃功自居,若非栾延率部破城,吾已沦为败军之将,岂有日后荣景?”
后世史家对这段记叙存在着不少争论,迟迟没有公论。
掌心雷等新式火器在当时管制极为严苛,不但严禁流入民间,甚至在汉军中都没有大量装备,至少在两位亲王领兵侵扰巽加及侵入安息时,都没有动用掌心雷。
据史籍记载,即便在五大精锐骑营中,也唯有皇帝刘彻的嫡系军伍虎贲骑营才专门设立了火器部曲,装备了大批加农炮和掌心雷,且还要由郎署和太尉府分别派员监管,以虎贲右监为首的诸多军律官更是每日进行点算查验,何时何处出现的损耗皆要记注在册。
在此等情形下,细柳骑营装备有少量掌心雷虽可理解,但主帅卫青的本意是要带大部队尽速撤离的,这意味各骑营的右监也要随行,尤是细柳右监不会留下断后,更不会跟着细柳左监领兵冲击敌阵。
倒不是大汉军律官们贪生怕死,而是他们的主要职守就是监察军律,纠举不法,尽最大可能避免军中将帅拥兵自重乃至通敌叛国,肯定是要跟着大部队走的。
即便细柳骑营的军律官们为了保障断后的袍泽性命,允许随军火器士动用掌心雷乃至分发给将士们,然中军的万骑细柳面对的是诸多战象和象兵,即便能隔着壕池往敌阵投掷掌心雷,但在敌阵大乱前,栾延真的敢下令将士们尽提马速,尝试越过壕池?
若是不然,在敌军大乱后,细柳将士们真能在马速不高的情况下,策马越过两丈宽的壕池,且迅速抢占被战象群撞开的城门?
会不会是乌桓骑射率先趁乱入城?
毕竟他们应是早已从两翼越过壕池的,奔驰到城门的速度应该会比前方有诸多阻碍的中军将士快得多!
甚至有不少史学家认为,掌心雷或许不是百乘象兵大乱的关键,而是两翼乌桓骑射的突进令心生懈怠的百乘兵士猝不及防,待得反应过来,想关闭沉重的城门,再牢牢栓上却是来不及了。
会不会是卫青刻意淡化乌桓将士的功绩,只因为他们出身外族?
要晓得,卫青在其军旅生涯中,屡屡血屠外族,无疑是种族大清洗的坚定拥趸,在当时的诸多汉军将帅中,堪称鹰派中的鹰派,是极端排外的。
尤是在攻破百乘国都穆西卡城后,卫青胁迫着百乘君王及城中的大贵族,给周边城池的领主乃至百乘主力军伍的将领去函传令,命他们即刻缴械归降,否则就屠尽他们留在穆西卡城中的亲眷。
然卫青却非真要纳降,反是暗中大规模杀降,命汉军骑营不断的将缴械归降的百乘军伍押往地势隐秘处,逐批屠杀殆尽。
待得百乘人察觉情势不太对头,原先衔尾追击汉军,后尊奉王令缴械归降的三十余万百乘大军几乎已被屠绝了,尤是曾不断侵扰牵制汉军的两万余百乘骑兵,尽皆惨遭坑杀,等若为伤亡的汉军将士活殉。
在屠杀了百乘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