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插曲,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考古队的知道了这件事情,年轻人愤青一下,抨击两句,年纪大的摇摇头,回忆曾经的年月人们是多么的朴实无华,社会还不是这个样子。
仅此而已罢了,过两天大家已经把事情抛在脑后。
天天发掘这么多事情,哪有心思光想这些事情,村民们盖完房子,还要抓紧晒渔网的晒渔网,补窟窿的补窟窿,迎接即将到来的出海日子。
哪有功夫想别的乱七八糟的。
如果不是要一直负责后勤任务,大家伙早就一门心思扑在出海准备上面。
气温的上升,对考古的影响彻底体现出来。
现在一天的挖掘进度,是之前的四五倍,工具的损耗上也直线下降,现在每天几乎没有再出现过工具因为挖土损坏的事情。
出土的各种文物碎片,在清理上面同样省事十分多。
不需要之前一样,先把上面的冻土先通过温度软化,然后再清理,现在可以直接用常规手段进行清理工作。
越来越多的文物出土,让专家们彻底的把遗迹的时期确定下来。
没有意外,跟开始预计的一样,这里是元代早中期人类生活的遗迹。
至于为什么这里会有人生活,专家们并没有找到任何信息。
遗迹不光出土劣质的陶瓷,还有大量杂质较多的铁器农具,武器也都是元代军方制式,只能通过这里判断应该是类似军屯之类驻防的据点。
当然也出土了一些记载文字的羊皮。
可惜这些羊皮早已经破损严重,成了大小不一的碎片,拼接都没办法拼接,上面的文字也因为保存不好的关系辨识不出什么。
没办法,在季节性冻土层发现的遗迹,不能期望这样的环境里能有保存完整的羊皮。
没有直接的文字证据,只能根据出土的武器来判断这里是军方据点。
元代疆域广大,这里自然属于国土范围,能有据点驻扎也说得过去。
而且从整个挖掘出来的据点内部规划来看,也符合专家们的判断和猜测。
这么小的范围内,内部街道和建筑规划十分合理,十分有利于抵御外敌袭击,包括窑坑和铁匠铺都有。
甚至还有一个不算小的练武场。
这次的考古发掘,除了没有发现文字记载内容之外,整体来说是让人十分满意的。
对我国在北地地区有人类生存的时间向前推进几百年意义非凡。
其实一般像是这样的地方,都会有石碑之类的东西,刻着一些简单的介绍。
比如这里是哪一年成立的,因为什么,由谁建立,叫做什么,是什么作用的。
可惜专家们并没有发现,连一块断掉的石碑影子都没有。
可能是因为发生的那次强烈地震,导致石碑出现意外,毁坏或者埋到其他不知道的位置了吧。
挖掘结束,并不意味着工作就结束了。
接下来,专家们还得往遗迹的下面地基填筑特制水泥,防止因为冻土融化导致坍塌。
操作很简单,就像是打针一样,把一根管子插到地下,再进行水泥填筑。
有专业的设备辅助,这个工程难度并不大。
这样周围地下都有很厚的水泥,不会导致遗迹坍塌的情况,顶多是整体下移,不会破坏整个遗迹。
来支援的战士们已经待了一月有余,在整个发掘结束后,考古队还没来得及感谢一番,这些人就已经整队离开了村子。
他们可是在训练的过程中突发被拉过来支援的,已经拖延了很久的时间,要抓紧回去完成剩下的训练任务,再各自回到自己所在的部队。
这样的事情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