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叫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其实还是委婉了,再直率一点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山头。
一些名声在外的大企业,进去之前往往你觉得它是高山仰止,但进去之后,才发现是层峦叠嶂。
大宋军队就是一个这样的组织。
在外面看,你会觉得它是一架恐怖的战争机器,一旦发动起来,周围的小国都会瑟瑟发抖。
但是进去一看,你才发现,原来大家是好几条道上跑的车。
比如禁军,有龙捷、虎捷、殿前和铁骑四支队伍,还有边军,直接归边境州的刺史管辖,还有一些节度使的队伍,大家互相提防。
军队之间互相争斗也就罢了,同一支军队之内,也有山头林立、派系斗争。
比如殿前直卫这支队伍,第一厢是赵匡胤的亲信,第二厢和第三厢,就更倾向于柴皇爷,所以改朝换代之后,第二厢和第三厢就要被调出去。
长官被“升迁”到边境州,士兵则去充实到虎捷或者龙捷等部队。
到后来,第三厢就变得空空荡荡,只剩了一个指挥五百人。
赵匡胤想来想去,就把这个第三厢给了徐咏之,番号还是这个番号,但部队已经变成了不同的部队。
徐咏之的部队是在几个月里匆匆拉起来的,说这是一支东拼西凑的杂牌军毫不过分:
最有战斗力、装备最好的,就是慕容延钊给的五百具装骑兵,以河北人为主。
河北弓箭社的一千弟兄,这些人都是农家子弟,但是受过很好的训练,纪律最佳、对徐咏之也最忠诚。
李守节带来的降兵和泽州招募的兵士一千人,山西人居多,这些人以前都是厢兵,跟着李守节降宋之后,工资待遇都涨了不少。
还有第三厢原本剩下的一个指挥五百人,汴、宋、洛人居多。
现在又加上了青江帮的水军五百人,基本是川、渝之人。
军队有两种编练方式,一种就是把不同籍贯的人打散,重新凝聚成军,今天的现代军队大多都是这样的;一种就是按照籍贯来编制队伍,像曾国藩的湘军、二战之前的日本鬼子,都是同乡编在一起,互相有个照应。
头一种的好处是不容易造反,后一种的好处是不容易互相抛弃。
大宋禁军就属于后一种,第三厢的老兵,大多数是一些旧将子弟。
这里要解释一下五代到宋初的“军二代”了。
五代一共几十年,都是短命王朝,这些朝代更替当中,许多职业军人都是接连服侍了几个朝代的,有的从后唐就是禁军,一直干到后周。
这些禁军将领的儿子、侄子、弟弟们,几乎毫不例外地会成为新一代的禁军军官,他们的父兄立功,皇上就要照顾他们,给他们一个低级军官的职位。
按说这种大院儿长大的孩子,应该耳濡目染、武功不错。
遗憾的是,五代的禁军从来就没有给这些功臣的子弟们合适的培训和考试。
也是兵荒马乱的缘故,所以招募功臣子弟,一般就都交给殿前司,一来是跟着皇帝,这些年轻人比较安全;二来是皇帝看着这些年轻人,对他们的爸爸、哥哥也就比较放心。
至于殿前司的战斗力,咳,不提也罢。
因为它早年主要的考核标准就是看腿。
皇上选殿前直卫,优先挑大长腿。
大长腿、大高个,就选进殿前,这是大宋的门面。
别笑,真的有效果。
早年间有位高级官员受贿被起诉,那个犯罪嫌疑人身高一米八多,法庭就专门配了两个法警,都在一米九左右,不能让邪恶压倒正义。
五代的时候也是一样,各镇的节度使来见皇帝,一看皇帝的兵都七尺有余,自己气势上就矮了一头。
李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