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荷兰式的棱堡在战争史上毫无疑问可以占据一席之地。荷兰的的独立战争过程中,就是利用棱堡这种堡垒让西班牙的军队在尼德兰的战事步履维艰,最终尽管西班牙人武力占优,但却因为无法攻克为数众多的棱堡,不得不退出了这片区域。
荷兰其大部分国土都是平坦的低地,几乎无险可守,这就让荷兰人在战争过程中逐渐将堡垒设计得越来越复杂,单凭其结构就能为守军平添几分战斗力。而他们在爪哇岛西北角所修筑的巴达维亚城,可以说是集中了荷兰棱堡工事的精华,在防御的可靠性方面,东南亚地区基本没有第二处城市可以与之媲美。
当然了,在这个时空中由于海汉人的介入,棱堡不再只是欧洲殖民者才会修建的独特堡垒建筑。事实上三亚的胜利堡,就是按照棱堡原理所设计的防御型堡垒,其设计的防御能力要求以不足千人的守卫力量抵御十倍于己的敌军,足见这种堡垒的威力。
在世界战争史中,棱堡从16世纪开始在欧洲广为兴起,一直到19世纪后半叶才慢慢退出战场。这倒不是有人发明了比棱堡更高级的堡垒形态,而是此时开花弹开始在战争中广泛采用,传统的棱堡城墙无法有效防御这种新式炮弹的破坏,所能起到的防御作用也就不像前几个世纪那么大了。不过从目前来说,开花弹这种黑科技也只有海汉才能完全掌握,但也还没有正式列装炮兵部队,因此棱堡结构仍然是一种非常强悍的防御体系。
巴达维亚城的主城墙并不高,成大朋目测其高度按照海汉度量尺只有八到九米,比起广州府、肇庆府的城墙都要明显矮一截,厚度倒是差不多。不过与明式城墙明显不同的是,并没有在夯土城墙之外包上一层墙砖,这是因为砖石结构在火炮打击下极容易损毁,并且会容易产生跳弹而增加守军的伤亡。
另外在结构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这里的城墙并非笔直的一条线,而是每隔一段就有一处向外突出的棱形结构,而城外在两处棱形结构之间,距离城墙大约三四十米处,都筑有一处小小的三角堡垒,里面驻扎有一到两百名不等的士兵,其位置也正好处于两边棱形结构的火力范围之内。
在这一层防线之外,才是连通水脉的护城壕沟。之前摸黑泅渡偷袭城下的马打蓝军,就是被这城外的堡垒驻军所发现,城里城外的火力夹击之下,很快就打退了夜袭的敌军。
如果成大朋没有去过三亚,那他大概会对巴达维亚城的这种古怪城墙感到很惊讶,不过有了胜利堡这个设计和施工更加成熟的堡垒在前,成大朋倒是觉得荷兰人修的这城墙只能算是一般般。毕竟胜利堡早就完成了混凝土的结构改建,论坚固程度远不是这夯土墙所能相提并论。当然他也没有因此而放松,很仔细地通过双眼和手脚来测量城墙的数据,并将其默默地记在心中。
成大朋在三亚培训期间接受过专门的城防侦察训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就是由军方和建设部的老师授课,让学员学会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城防工事的勘测,并将其结构复制到纸面上。而更高级的应用,就是通过观察推测出城防工事的火力点、薄弱点、屯兵点等重点部位。成大朋能够亲身上到城墙上近距离进行观察,自然是已经将这侦察任务的难度降到了最低。
1627崛起南海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