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99章 朝廷和前线(2 / 3)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人都认为蒙古人不会打到临安府来。

朝廷相对于民间,却要紧张不少,毕竟这种十余万大兵压境的局面,已经二十余年没有过了,更何况这次是蒙古大汗亲征,因此上到皇帝下到太学武学的学生,这些官方层面对于这场战争还是比较担心,甚至是惊恐。

朝廷并非没有明白人,虽然比较少,但这几天的朝堂之上,还是争论的不可开交,但却并没有一个太好的结果。

针对四川的紧张局势,皇帝下令征调防守贵州的吕文德率军紧急增援之外,还从安庆寿春两府征调将士加强荆山前线的防御,朝廷对于军饷和粮草也已经开始筹措运转,但这也仅仅只是最粗浅层面的应对,就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样,朝廷对于此次蒙古人突然进攻弄的手足无措,争吵半个多月都还没有拿出一个合理的军事方案。

几日前,突然一个消息在朝堂传开,前左相、庆元知府吴潜接连两次上奏。

第一次上奏提出蒙古人这次进攻的严重性,是以吞并整个大宋为目标,因此提请皇帝千万不要大意,要紧急加强四川和荆山一线的防务。

第二次上奏吴潜更加激进,直接要求调任前线和蒙古人作战。

对于吴潜的奏书,皇帝还是非常重视,接连在朝堂讨论几日之后采纳了吴潜的部分建议,开始加强荆襄防御,但对于第二份奏书,不光皇帝感觉有些担心,满朝文武几乎都是一种反对态度。

首先反对的就是丁大全集团,认为当前朝廷运转正常,各路兵马粮草调配已经开始,不需要吴潜这个搅屎棍出来搅乱当前的军事部署,当然,最大的担心还是害怕吴潜因为这次战争立功之后对他进行报复。

另外一些反对的人几乎都是因为吴潜的军事能力和年龄。

论资历,吴潜是从一品的开国公,当大军统帅丝毫没有任何问题,但吴潜虽然兼有沿海制置使的军务,但实际上并没有带领大军打仗的经验,对蒙古人的战术也不了解,另外就是吴潜的年龄太大,今年已经六十五岁,这个年龄已经不适合上前线统兵作战了,有个头痛脑热挂了,前线瞬间便会乱做一团。

因此对于吴潜的这份自荐奏书,皇帝非常犹豫,但皇帝对吴潜还是非常器重,特别是第一份奏书中所写的很多内容都切中要害,对蒙古人的这次入侵也分析的非常详细,让有些六神无主的皇帝找到了一些安慰和自信,因此在再三斟酌之后,皇帝答应了吴潜的请求,调吴潜进京听候安排。

让不让吴潜去前线无所谓,主要是根据吴潜奏书的分析,加上还有右相程元凤的支持,皇帝觉得把吴潜调到京城来可以更加详细的了解他对这场战争的分析,至少充当一个枢密副使来指导军务还是可以。

京师官员忙碌成一团的时候,前线的各种战报也如同雪片一般传到京师。

距离比较近的荆山前线几乎每两天都会有战报传回来,虽然暂时阻挡了蒙古大军的入侵,但前线非常吃紧,战况紧急,在蒙古大军的猛烈攻击下,荆山附近几座县城失守,宋军伤亡上千人,而蒙古人在进攻的同时还派兵四处劫掠平民和粮食牛马,大量难民拖家携口往寿春逃难,民众恐慌民怨沸腾,甚至还爆发了难民杀官抢粮的事情,打仗刚起,但情形已经开始有些失控了。

遥远的四川通讯困难,但最近也还是有两道消息传到京师,对于蒙古人进攻的线路也大致有了清晰的苗头,蒙古大军兵分三路,一路出汉中攻利州,一路出安康攻达州,中路蒙哥汗亲自率领的五万大军,出汉中已经攻下巴州,眼下已经逼近南充。

综合这两份军报,攻蜀的三路蒙古大军在短短三个月时间之内,至少已经攻下五十余座城池,屠杀的人口和劫掠的财物无计其数。

而这还是差不多两个月之前的情形。

至于眼下的四川到底如何,皇帝和满朝文武都两眼一抹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