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除了秦朝的法律制度外,剩下的就是汉朝的法律制度了。
说起汉朝的话,还是很复杂的,因为秦始皇驾崩后,秦二世继位,荒淫无道,重用奸臣,导致天下大乱,于是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才推翻了秦王朝。
秦灭以后,刘邦和项羽又进行了夺取全国政权的斗争。
在公元前202年,刘邦终于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这才得以统一全国,定都长安,建立了西汉王朝。
可在西汉末年,外戚当道,搞的整个天下乌烟瘴气,其中最大的外戚王莽趁机夺取了政权,代汉而立,建立了新朝。
但王莽的政权仅仅维持了17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以刘秀为代表的豪强地主集团夺取了农民起义的果实,于公元25年重新恢复了汉朝的统治,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两汉历经四百余年的统治,封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与此相适应,封建法制也进一步完备,在秦律的基础上有了显着的发展。
而汉朝法律的指导思想就是与民休息,宽省刑法。
因为汉朝统治初期,统治者深刻反思法家思想,严厉批判“专任刑罚”、“重刑轻罪”的主张,确立了黄老学派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宽省刑法”的指导思想。
同时主张礼法并用,德主刑辅。
汉初经过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期,封建统治已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汉武帝决心改“无为而治”为“有为而治”。
于是采纳了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将“礼法并用”、“德主刑辅”作为今后法制指导思想。
汉代的刑罚适用原则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确定了“上请”、“恤刑”、“亲亲得相首匿”等刑罚适用原则。
汉朝的法律形式则有。
⒈律(基本法律):即法典,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法律形式,主要调整重要和基本的法律关系。
汉律六十篇指的是萧何所定的《九章律》(九篇),叔孙通所定《傍章律》(十八篇)。
张汤所定的《越宫律》(二十七篇),赵禹所定的《朝律》(六篇),加在一起共六十篇。
汉律还有一个名称,“三尺法”,因为汉律是用三尺竹简书写的。
2令(临时发面的诏令):又叫做“诏”,是皇帝根据形式变化及时发布的。
“令”可以用于补充法律,解释法律,甚至可以代替法律,“令”往往又可以成为以后修订法律的根据。
3科(单行刑事条例):又叫做“科条”或“事条”,是从秦朝的“课”发展而来的。
据刘熙的《释名》记载:“科,课也,课其不如法者罪责之也。”
科是关于考核,以及处刑标准的具体的法律形式。
据《后汉书》记载:“汉兴以来,三百二年,宪令稍增,科条无限。”
可见,汉朝的“科”作为法律形式已经被广泛使用。
4比(决事比,又叫决事比,即可以用来比照判案的典型判例。
作为一种灵活的法律形式,“比”可以补充法、令的不足,在汉朝的时候被广泛使用。
可以比照的断案成例,律无正条规定时比照最接近的律令条文或同类型案件)。
5《春秋》经是汉代的“宪法”,具有凌驾于各种法律形式之上的最高法律效力。
要知道早在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时,就宣布废秦苛法与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这是西汉立法的开端“约法三章”。
在建立西汉王朝以后,面对新的形势,刘邦感到“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