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349章 深受影响(3 / 4)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了更后面的蒙元的话,大家知道,由于蒙古族统治者重武,文化层次低,所以元朝科举制度屡兴屡废,元朝自建立至仁宗皇庆三年1314年最初有近半个世纪科举停废,从而元代成为自隋唐以来科举取士的“低谷”时期。

官员的选拔主要依靠世袭和举荐,由“吏入仕”几乎成为唯一的登仕途径。

而世袭与荐举的官员文化水平极低,甚至有不识字者,经常闹些笑话。

如《日闻录》记载:“国朝故事:以蒙古、色目不谙政事,必以汉人佐之。官府色目居长,次设判署正官,谓其识治体,练时务也。近年以来,正官多不识字。至正年间,淮东有一路总管在任,省札行下,‘辩验收差课程钱谷’,唤该吏,怒曰:‘省札云“便检钱”,许多钞在库,如何不便检,’错以‘辩验’为‘便检’也。又一县令修理谯楼,读‘谯’为‘焦’;又读‘羁管’为‘霸管’。”

由此,因为官员水平太低,自然不能适应吏治的需要。

于是太宗窝阔台九年1237年八月,曾应中书令耶律楚材“用儒术选士”之请,诏中原诸路以论、经义、词赋三科考试儒生,同时宣布“其中选者复其赋役,令与各处长官同署公事”。

这是元朝正式建立前首次仿照科举的办法选拔士人。

但只在地方一级进行,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科举,且由于“当世或以为非便,事复中止”。

元世祖即位后,丞相史天泽条具当行大事,其中提到科举,但未被采纳。

至元四年九月,翰林海陆空士承旨王鹗等请行选举法,“远述周制,次及汉、隋、唐取士科目,近举辽、金选举用人,与本朝太宗得人之效,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以为工匠商贾。以今论之,惟科举取士,最为切务,矧先朝故典,尤宜追述。”

元世祖看过奏章后说:“此良法也,其行之。”

后来,翰林院大臣曾拟定科举程式,并于至元十一年十一月呈闻太子真金,但事未施行。

至元二十一年九月,丞相火鲁火孙与留梦炎等人上奏说:“中书省臣奏,皆以为天下习儒者少,而由刀笔吏行官者多”。

元世祖问:“将若之何,”对曰:“惟贡士取士为便。凡蒙古之士及儒吏、阴阳、医术、皆令试举,则用心为学矣。”

这一建议初元世祖批准。随及,许衡又议学校科举之法,罢诗赋,重经学,定为新制。

继续阅读

但在元世祖之时,科举制度虽然确立,却始终未能衬行。

成宗、武宗时,又一再议论贡举之事,也仍然没有结果。

至仁宗皇庆二年十月,中书省大臣再次上奏提此事,仁宗正式决定实行科举。

元廷颁布诏令,命中书省“参酌古今,定其条制”,皇庆三年首行乡试,次年二月会方式京师,同时颁布了科举考试的规定,大致如下:

1科举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

2凡二十五岁以上,乡里称其孝悌,朋友服其信义,通晓经书,德行有素者,经地方官从所辖各族户中推举后,才能有资格参加考试。

如有徇私滥举或应举不举者,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都要体察究治。

3考试程式: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用朱熹章句集注,其义理精明,文辞典雅者为中选。

第二场策一道,以时务出题,限五百字以上。

汉人、南人,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题目亦从四书中出,并用朱熹章句集注,复以己意经之,限三百字以上;经义一道,各治一经,限五百字以上,不拘格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