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犹豫投靠了项梁……
这种种都反映出,刘邦是一个非常懂得灵活变通的人,他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扩大自身的利益,甚至于这种特性在他后来屡屡失败后,成为了激励他奋勇拼搏的重要力量。
历史上从来不缺少某方面很出众的天才,放在当时的环境里,刘邦虽然很出色,但各方面都算不上顶尖。而刘邦的性格,恰恰为他填补了这些问题:我不会,那么我就重用会的人。
我们来看一下诸侯们推举刘邦为皇帝的时候说的话,讲得非常有意思:
“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拟,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汉书·高帝纪》)
把这段话拆分一下,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刘邦在平定秦朝和项羽时,立下的功劳最大,理所应当立为皇帝;
第二层含义,刘邦在平定天下后,将地盘分给诸侯们,使他们能够位列王侯,如果刘邦和他们爵位相同的话,不足以衬托出刘邦的恩德,只有皇帝尊号才配得上刘邦的身份。
他们说这话,很显然,就是不满先前项羽分封诸侯王时任人唯亲的做法,如今刘邦给了他们领地,那就是对他们有大功德的恩人啊,说句衣食父母也不过分了。
在刘邦未崛起之前,他们巴结的对象是项羽,如今却站在了刘邦的身边,分享着击败项羽得来的战利品,这就很有意思了。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很容易被人忽视:
“团结少部分人可以依靠情感,而团结大部分人最好依靠利益。”
项羽想把利益都握在自己手里,这显然是不行的,刘邦在这方面就很有魄力,当初韩信威胁他要好处的时候,刘邦很果断就加量满足了韩信的要求。
这不起眼的细节,却成了项羽手底下的人才不断流失的关键,项羽不知道,权力是需要通过分配来稳固的,人不可能把所有的好处都一个人独享了。
刘邦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拍成电影的话,就是一部经典的励志电影。
但比起皇帝的身份而言,在他漫长的人生里,“游侠”才是贯穿他一生的梦想。年轻的时候,他仰慕信陵君的风采,差点投入信陵君的门下,后来在得知信陵君去世的消息后,他每次经过大梁时都会去祭奠信陵君。
公元前195年,刘邦在击败黥布,从前线归来后,又特地去祭祀了一下信陵君,当时自知时日无多的他,明白自己恐怕再也没有来祭奠信陵君的机会了。
于是,刘邦便在大梁安排了五户人家迁到信陵君坟墓附近,专门看守信陵君的坟墓,并要求他们世世代代一年四季都要祭祀信陵君。(《史记·魏公子列传》)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刘邦曾经高声演唱的那首《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也只有心怀苍生的人,才能写下这样悲凉又充满豪气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