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刘邦在进入咸阳之前,他和秦朝老百姓的立场本来是相互敌对,可刘邦硬是凭借着约法三章逆转了自己的形象,使得本应敌对的双方竟然成了能够一起喝酒吃肉的朋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享军士。沛公让不受,曰:“仓粟多,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汉书·高帝纪》)
这是什么概念?这只反映出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当时老百姓眼里,刘邦是比秦二世更加值得信任的人。
能够做到这个地步,可不仅仅是光靠说几句好听的话就能办到的,老百姓都是务实的人,你只有真切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才能打动对方,这至少说明刘邦具有非凡的管理能力。
在汉朝立国后,刘邦的做法,更是深深打动了老百姓的内心。
《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刚建立汉朝的时候,百废待兴,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汉兴,按秦之敝,诸侯记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为了让国民都能够安居乐业,刘邦给民众分配了房屋和田地,其中“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汉书·食货志》)”
为了不让农民的田地、房屋被商人兼并,刘邦还下达了一条很特殊的命令:“欲益买宅,不比其宅,勿许。”
翻译过来,就是房子只能卖给邻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有人炒房,导致民众无家可居的情况。
相比于陈胜吴广起义后只顾自己利益、项羽任人唯亲而言,刘邦的大局观要高出他们一个档次。
刘邦上台后,为了稳定社会,他做出了一个特殊的决定:
“在地方上选择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有声望有品德的人,担任三老。三老可以协助当地县令管理政事,起到出言献策和监督的作用。”
在通讯和交通不便的古代社会,中央对县以下的区域管理能力非常弱,三老制度就相当于是对郡县制的补充,刘邦希望借助地方名人的影响力来协助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保证地方的稳定性。
受宗法制的影响,古代乡村普遍是以家族为核心聚居生存,一位有名望的老人基本也是自己家族里的掌权人,刘邦拉拢了他们,也就基本上完成了对大汉朝基层社会的管理工作。
今天我们或许很难感受到这一切对整个社会带来的冲击力,但在当时他确实就靠着这一系列的手段,将零散的社会联结为了一个整体,而这恰恰是,陈胜、吴广、项羽和楚义帝熊心等等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如果说项羽是一名优秀的将领,那刘邦就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他具有非凡的才能和实干精神,可以在不断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并将其转换成自己成长的养分,一步步推动自己走向成功。
刘邦比项羽更善于利用人才:年长的刘邦,性格比项羽更加沉稳,处理起人际关系来,也更懂得听取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历史上从来不缺少说大话的人,但能够把说过的大话变成现实的人,却寥寥无几,刘邦就是这样一个能把自己吹过的牛逼变成现实的男人。
刘邦和项羽都说过不少名言,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们见到秦始皇时,刘邦那句“大丈夫当如是”,以及项羽那句“彼可取而代也”。
两句话反映出了刘邦和项羽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也决定了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结局。
作为一个摸着石子过河的人,刘邦比项羽更知晓顺势而为和沉稳的重要性,我们看刘邦的履历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年轻的时候,刘邦的理想是当游侠,于是他出发去寻找当世豪杰信陵君,打算加入对方门下做门客;
起义的时候,刘邦先是投靠了楚王景驹,等项梁杀死景驹时,刘邦又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