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0768章:座上客(3 / 7)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人士。虽然从小就被家乡名士认为有良、平之策。但除了早些时候被乡里举为孝廉,其实在青年时代基本上是一个籍籍无名之辈。后因病辞官,在归途路上发生了一起意外,才稍微展露了一点“毒士”的潜质。

时凉州少民匪患严重,贾诩与同行几十人在路上遭一伙氐人劫掠。在快要被撕票的时候。他抱着被揍得鼻青脸肿的脑袋对匪军说:各位军爷稍待片刻,你们可知段颎,段太尉吗?那可是我姥爷,只要留我一条性命,我家会给你们很多很多的钱!

段颎是谁?东汉西域都护三杰之一——《后汉书》:凡百八十战,斩三万余级,军士死者四百。平凉州羌氐之乱时,杀敌三万,自损400。结果,在口嗨了一句自己是这位猛人的亲戚后,氐族匪兵居然放了贾诩一条生路。

而同行数十人被杀,无一幸免。贾诩当然不是段颎的外甥。他厉害的地方也不仅仅是生死关头,还能云淡风轻地吹嘘,也在于告诉匪兵:我会给你们很多钱。一方面表现出纨绔子弟的做派。另一方面又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价值。

把利与命结合起来,让杀人如麻的土匪也不得不相信了。令人不由得想起《权游》里:小恶魔惯吹兰尼斯特的“虚名”,并多次用金钱换性命。虽说是影视,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顶级智慧乃是对人性的精确判断矣。

当然了,以圣母的标准当然可以继续苛责,你为啥只救自己不救别人?所以按某些人的逻辑,乱世中靠自己的智慧和本事活下来,反倒是错了?照此思路下去,在盛世之中凭自己的良心做事,反倒被构陷为图名的,如今还少了?

后来,董卓入京。身为西凉人的贾诩,在董卓的女婿牛辅手下做事,任讨虏校尉(上校团长)。官虽不大,可不能小看,正所谓官小权大啊。这和董卓的用人有关——“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耳。”

要知道,董卓本来无后。公认的接班人牛辅也不过中郎将(大校师长)而已。这样来看,贾诩的上校团长也算是可以了。估计期间也曾多次参加过阵前厮杀(无常识者,先搞清楚基层主官和机关参谋的差别再说话)。

一个靠智慧出名的人还会统兵打仗,够全面了吧?然而,像这样一个能力全面的人,能否在乱世之中实现自己的抱负呢?

被黑得最多的“贾诩乱武”。在一些人眼中,正是因为贾诩的挑拨,才有了后来的长安兵祸,数十万长安百姓被西凉军屠戮。他们认为王允是“唱旦”的,是贾诩为了一己私利,阻碍了大汉一次极有可能的复兴。然而清醒一点吧。

事实上,刺董成功后王允就飘了。先是以“惋惜”为由杀了名士蔡邕(董卓对士族还是不错),后又污蔑了一把太史公,说什么“昔日武帝不杀司马迁,终使谤书流传于世”,执掌大权之后开始妄评圣贤,活脱一副小人得志。

这也就算了,在如何处置西凉余党方面,王允也是一团浆糊。董卓死后,还有一群西凉军将在取保候审,该怎么处置是个问题。当时吕布就劝王允说:我们应当采取怀柔的方式来安抚董卓旧部——“以卓财班赐公卿、将校。”

可估计王允也打过311吧。我一个政治80的怎么能听你一个政治20的建议呢?于是坚决不允,还说出这样一段话来。“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安之之道也。”

直译过来就是:这些人都是从犯,不过是跟错了人。如果现在以叛逆之罪来赦免他们,反而会给他们带来心理负担。所以嘛,还是不要赦免为好!等等,这啥意思?你听懂了吗?对不起,王允这一段回答我是一直没看懂。你这是要杀呢?还是放呢?

当然了,聪明人有很多,自然会有一串引申义不停洗。只是不管怎么洗,最后传到西凉人那里就是那一句:“(王)允欲尽诛凉州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