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0768章:座上客(6 / 7)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史,可以去猜测很多种可能,而面对真实人生岔道时,我们往往只能根据理性来做出相对合适的选择。如果读历史不去把握主要脉络,而是什么事都要纠结一番。

那么诸如荀彧、荀攸、许攸、杨修、孔融、崔琰、娄圭等人,岂不都是傻子?这些人哪一个不是在曹操落魄的时候给予了鼎立支持,结果呢?在天下大定时,哪一个又不是曹操的刀下亡魂?问题的关键不是建议错了。

而是曹操本来就是个心狠手辣、反复狡诈之徒。实在搞不懂,如今一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去赞美这样的曹操也就罢了。还要把这个人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告诉大家去建立这样的一种思维,跟这种性格的老板做事,又是怎么回事?

《三国志贾诩传》: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娶嫁,不结高门。以常人的逻辑来看,该死的时候不死,活到70几岁还能当上太尉。那一定只能用“毒士”和“鬼才”来解释了。

一个人把什么好处都占完了,还寿终正寝。那一定是深藏不露,老谋深算,看破一切,布局深远的原因。你看,贾诩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诱导张绣往火坑里跳,坑死旧主讨好新主,我就想问一句,倘若真是这样,贾诩讨了什么好了?

是平定袁绍前被曹操忽悠一句:“使我信重于天下”,然后遥领冀州牧?或是击败袁绍后立马被降为太中大夫,任了十几年的虚职?还是战战兢兢放弃一切社交,不允许家人与高门交往?我确实在他身上没有看到一个“毒士”或者“阴谋家”的影子。

而是在张绣被逼死后,一个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亦为制造过长安兵乱而使无数人死去的忏悔者形象。没被杀的真相也许就是曹操认为还有点能力,或者是等到天下一统后再杀吧!所幸的无非是,赤壁一战曹操败了,曹魏集团失去了迅速统一的机会。

而贾诩则保住了自己的一条小命而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被吹得神乎其计的立嗣。曹操问:先生认为我应该立谁为继承人啊?贾诩不说话。曹操急了:唉,你怎么不说话啊。贾诩装做思考了一番,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例子(废长立幼)。

曹操顿悟,于是立曹丕为王子。很多人说,贾诩厉害啊,既暗示了曹操应该选谁,又没有把话说透,可谓两边都没得罪,权谋大师。然而,我就想问一句,你们都能看出来这是在暗示谁了?曹植是傻的?他看不出来?

同理,明成祖立嗣时,也曾这样问过解缙:该立谁为后。解缙答:好圣孙。暗示要立长孙为太子。结果是朱高煦继承了皇位,后来解缙被找茬构陷而死。大家好好想一想,贾诩的表现,和解缙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易言之,倘若是曹植继承了大统,贾诩还有命吗?按照某些人的逻辑,那解缙岂不是又很傻?过早暴露自己的选择?对于这样的问题,如果不是穿越者,最好的回答其实是回避。而贾诩却作死般的暗示不能废长立幼,无非是认为自己手上的血债太多。

从内心深处希望天下安定,从社稷安稳的角度劝诫曹操,不要瞎折腾了。又哪有什么权谋了?后来曹丕继位,为了感谢这句“良心话”,这才有了70岁被用为太尉(国防部长)的结局(好人一生平安?)。而此时的太尉不过是一个吉祥物(虚职)罢了。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曹丕伐蜀。帝问: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面对这样的提问,贾诩奉上了自己一生最后的一条建议:先是唠叨半天,一会是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一会又是孙权识虚识,陆逊见兵势。吴、蜀皆有地利什么的。

但归结到最后就一个意思,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倒不如休养生息,让老百姓好好过日子吧。

这和赤壁之战前,劝说曹操休兵止戈,以不劳之策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