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原因。
首先,是汉中的重要性对曹魏并不是特别重要。汉中对蜀汉来说是咽喉要地,但是对于曹魏来说,重要性远非如此。这是因为汉中本身是一个盆地,与汉中有秦岭天险相隔,而与益州之间虽然也有山岭相隔,但是远不如秦岭险峻。
这样一来,如果曹魏占据了汉中,就随时可以南下攻打益州。如同蜀汉末年那样,会给益州带来灭顶之灾。而反之,如果蜀汉占领了汉中,它与曹魏控制的关陇地区则有天险秦岭阻隔。蜀汉想要对曹魏发动进攻,仅仅突破秦岭天险就要让它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果指挥上再发生偏差,很可能会使得军事行动以失败告终。
曹操在汉中之战后,对汉中的地形评价极差。他说南郑是一个天狱,中斜谷道是五百里的石穴,对当地的险峻地形胆战心惊。如果曹操与刘备在汉中进行对决,他的后勤将承受极为沉重的压力。事实上,在汉中之战中,曹操的后勤不堪重负,很多民夫都被迫逃亡,给曹军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严重影响了曹军的军事行动。
再加上曹魏的统治中心在关东,被多年战争侵袭的关陇地区赤地千里,早就失去了昔日的繁荣。曹操始终将军事重心放在关东地区,在他夺取汉中后,就是因为害怕关东有变,才急急忙忙返回关东。不久之后,孙权就倾尽全力发动十万大军,对合肥发动了攻势。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汉中的重要性在曹操的心中并不是排在首要位置的。即便汉中失守,曹操依然可以凭借秦岭天险阻遏蜀汉的攻势。正是由于汉中对双方的重要性不同,才使得蜀汉拼尽全力争夺,而曹操有所保留,在士气上双方就产生了差别。
其次,是汉中的军事形势难以挽回。曹操之所以把汉中视为鸡肋,还因为当时汉中的军事形势已经无法挽回,曹操陷入了欲进不能,欲退不可的境地。
在刘备对汉中发动攻势初期,曹魏的防御是很顽强的。刘备先期派出的几路人马都遭到了败绩。最后不得已,刘备御驾亲征,才挽回了局势。
在定军山之战中,曹军的主将夏侯渊被黄忠在战场上斩杀,使得曹军大败。虽然在张郃的指挥下暂时和刘备转入相持,但是曹军士气低落,已经陷入了败亡的边缘。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亲自率领援军前往,可是已经于事无补了。
刘备在占据战场主动后,很明确地实施自己的战略。他采取稳固防守的策略,占据有利地势,不与曹操在战场上决战。
刘备很自信地说,虽然曹操亲自前来也不能挽回败局,自己肯定能够占有汉中了。曹操在刘备的防御面前一筹莫展,再加上后勤上的压力,陷入了极度困难的境地。
曹操当时的心理十分矛盾,一方面他在汉中的付出很大,在这里他损兵折将,连亲信大将夏侯渊都折损在了这里。
如果曹操承认自己的失败,不但面子上不好看,连过去做出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因此,从曹操的情感上来说,他是不愿意放弃汉中的。
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从理智上来说,曹操必须尽快对汉中做出决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曹军在汉中的形势岌岌可危,主将夏侯渊的阵亡,使得双方士气相差悬殊。在没有斗志的曹军面前,是刘备坚强的防御。
在曹军身后,是险峻的秦岭,后勤供给极端困难。在关东方面,孙权和关羽面对主力被抽调走的曹魏防线蠢蠢欲动。因此,曹操应该采取的唯一正确的军事行动,就是放弃汉中,撤回关东。
但是这个决心对于曹操来说是十分难下的。在情感和理智之间,曹操左右为难。他一方面希望夺回汉中,为夏侯渊等部下报仇,挽回自己的脸面。
一方面又清楚地知道,自己无力挽回战局,继续相持下去会带来灾难。此时的汉中,就如同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