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十章 朕的拒谏表示得十分婉转(2 / 3)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天下后世不复知有建文耳,而千万世之后,宁能以建文之实历为洪武之虚年乎?”

“大书特书,固将不免,与其纪年立史于千万禩之后,孰与今日之为得乎?不可五。”

张诚还没把这道奏疏念完,朱翊钧就开口打断道,

“好了,朕明白了。”

朱翊钧淡淡道,

“景泰附录不正之事,这疏里也是一样这么写的吗?”

张诚小心地回道,

“却有些不同。”

朱翊钧笑道,

“倘或也是主张‘革其命而不革其年’,那便是大同小异。”

张诚忙道,

“其实皇爷继位之初,便已下诏为建文朝的忠臣建造了忠节祠以示旌表,皇恩浩荡,想来早已大慰忠灵。”

朱翊钧点点头,历史上的万历皇帝的确对建文帝好感颇多。

不但在讲读时与张居正公然议论起建文帝的下落,还将建文朝的忠臣全部平反,对建文忠臣的家属与后代实行“推恩”政策,让建文忠臣的子孙后代享受祖上的“福荫”。

“既然事关名位,不如就疏下礼部,让沈鲤、朱赓他们好好讨论一番。”

朱翊钧把这桩事推给了万历十六年的两位礼部尚书,

“此事不必着急,名不正则言不顺,礼部有甚么意见,只管让他们呈禀上来便是。”

张诚应了一声,但听朱翊钧继而又道,

“对了,年前申时行不是上疏说朕好久没听过日讲与经筵了吗?首辅既让朕不拘时日,随便宣召,正好,朕今日便想与他讲上一章。”

张诚一愣,全没想到皇帝会突然起了这个兴致,

“这……皇爷要听日讲,奴婢必须预先将所讲经书放在文华殿的御案上,这才能……”

朱翊钧一挥手,道,

“无妨。”

说罢,便要下榻更衣。

张诚只得遣人前去传旨。

这是朱翊钧当皇帝之后总结出的第三条经验。

遇到臣下试探,于事上可缓,因为事缓则圆,但于态度上,一定要十分坚决,最好一次就能把人唬得再也不敢开口。

半个时辰后,文华殿中。

朱翊钧端坐在御座上,龙屏向南,御座之东设御案,御座之南设讲案,案上各放了一本《贞观政要》,是朱翊钧刚刚命张诚送过来的书,

“先生,魏徵为人好不好?”

申时行于讲案后倾身道,

“魏徵事唐太宗,能犯颜谏诤,补过拾遗,乃一时之贤臣也。”

朱翊钧笑了一笑,道,

“朕却以为,魏徵先事李密,后事建成,建成为唐太宗所杀,又事太宗,这等忘君事仇的人,不见得好。”

申时行敛眉道,

“皇上以人臣大义责备魏徵,果是大节亏玷,但其事太宗,却能尽忠。”

“当初伊尹五就桀,五就汤,后来佐汤伐夏,成了大功业,就是商之元圣。”

“管仲初事公子纠,齐桓公杀子纠,管仲又事桓公,一匡天下,孔子遂称其仁。”

“唐太宗初定天下,延揽英贤,但能忠于所事,即加信用。”

“自古创业之君如此者甚多,即如我太祖高皇帝开创之时,元朝旧臣未尝不用,如刘基、陶安、詹同輩,都是元臣。”

“魏徵谏太宗,如‘十思’、‘十渐’等疏,皆是忠言谠论。”

“圣人云,‘不以人废言’,如《政要》所载魏徵之言,亦可备皇上采择。”

朱翊钧淡淡道,

“唐太宗胁父弑兄,家法不正,也不见得好。”

申时行忙附和道,

“唐太宗于伦理上果有亏欠,闺门亦多惭德,独有纳谏一节,为帝王盛美,所以称为贤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