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那一切都可以用一句“微元之间的碰撞、分流与合流一带而过”。但是,稍微大于微元的那一部分则值得我们大书特书——因为这里是丰富多彩的万事万物、形形色色的规律与法则诞生的地方。”
“原始的混沌汪洋中,这些微元或许并没有固定的规律,它们漫无目的的碰撞、游动。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运动模式”相似的微元彼此可能接近并且以近乎相同的模式运动。这可能使得这些运动模式相似的微元彼此之间融合,形成可以携带更多性质的、更加复杂的信息结构。这些信息结构生成之后,有一些会因为无法继续拓展自己而消散,而还有一些可能会具有“捕食”与“感染”的能力——拥有这些能力的高级信息结构可以吞噬周围游离的信息微元,也可以感染并同化其他的信息结构,使得它们表现出与自己类似的特征,进而使得自己所具有的种种属性能够传递出去。这些具有感染与同化周围信息体,能够扩展并传递自己所包含的信息的微小结构便是“模因”。”
“而在这目前已经确定的、最基础的微元的最下方,实际上还有更加虚无缥缈的结构。这便是第七层天空——虚资讯与虚无结构所在的领域。”
“如果要举例子的话......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信息扰动力”这样一种东西。”
知识的海洋中,负责授课的老师打了一个响指,周围一切混乱的场景开始隐去。广阔无垠的黑暗中,一团团明亮的光芒从虚无中浮现。但是从虚无中浮现出来的“东西”不止这些。
“......相信已经有眼尖的同学发现这其中的问题了。”稍微沉默了一会,授课的声音才再次响起:“大家仔细看——世界之间并不是纯黑的,而是存在着一层十分淡薄的、正在不断变化的“雾”。而信息扰动力便存在于这片浓雾之中。”
“我们确定信息扰动力的存在,并且可以确定它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并不能从周围的秩序结构中分离出同信息扰动力相关的具体结构,无论是模因还是异常微元——我们没有任何发现。也正是因此,帝国现在的学术界以虚资讯和虚无结构来称呼它们。我们可能因为这些东西拥有完全不同于现在的秩序的存在形式而无法识别并分离它们,也可能是因为它们生效的位置更加基础更加本源,它们可能存在于远低于“存在的微元”这一层面,这使得我们无法察觉到它们的本体的痕迹。”
“同时,大家需要注意,如果按照从基础到复杂的方式进行排列的话,此处的第六与第七层天空将处在最低的位置——从认识的原点出发,它们正在向虚空代表“零”的属性迫近。”
“......如果将虚空比作孕育一切故事的纸张,将一切秩序与世界比作已经存在的故事,那么这些扰动力……它们就是约定俗成的“隐性规则”——它们会渗入故事,接受它们的故事才会更加协调,而它们也会影响故事的生成......”克里兹面前原本正常的空间中忽然浮现出一系列模糊的场景,他看不清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是,被迷雾笼罩的房间似乎拥有巨大的金色穹顶。穹顶的中心正对的下方,有一张环形的桌子,有一个人影正在其中讲述着什么,而环桌周围,则遍布着正在散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的人群......
第八层天空被点亮了。
“从这里开始,一切会变得有些不一样——曾经,我们只是利用规则,我们所期待的结果是整体体系的某一片面部分,我们所需要的那一片面部分。但是在这里,规则与结果将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在较低层次的领域之中,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若想引动某一现象,就必须同时引动一系列完善的、本质层面上的变化。但是,随着层次的不断提高,例如跳出世界之后,这一系列规则就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变得不再完全适用——由于虚空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