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清军必须先筑城防守,这样闯军要是想登陆辽南,就得从驻守城防工事的清军手上硬抢。闯军从海路一次不能运兵太多,虽然闯军大炮厉害,但清军大炮也不差,野战也是长项,闯军想登陆攻城,基本上不太可能。
要修城,银子花得不多,但是劳动力花得不少,当年明朝在辽西筑城用山东来的班军,一万人一年的开销也就十万两,便宜得很,可清朝却没有这么多廉价劳动力。
按理说,这种苦差事当然是得让包衣来做,可问题是,包衣要么是归达官贵人所有,要么是旗里公有。
达官贵人自家的包衣,当然不要指望他们能派出来干活。至于旗里公有的,那不就是旗主私有。
于是,神奇的景象出现了,满洲人家的余丁们,一个个搬石挑土、伐木锯树,累得跟孙子似的,汉人包衣却能留在田庄种地,给主子干完活,还有时间在自己私垦的土地上收点菜。
这当然不是满洲贵族优待汉人,对于他们来说,包衣就和自家的牲口一样。关内的汉人士绅在县里组织修河堤的时候,是愿意让那些自耕农去做苦力,还是愿意派自家的牲口去?他们有一块饼子,是愿意喂给自家的耕牛,还是愿意拿出去施舍给自己的“同胞”?关内关外,只要是既有权又有钱的财主,思维都是一样的,别指望他们能因为“民族大义”就重视本族的穷人超过自家牲口。
当然,区别还是有的,至少穷人理论上来说还有自由,不会被杀了吃肉,但也就仅此而已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起码三百六十天得为生存奔忙,就算有自由,能享受得到吗?
满洲人不用纳税,可是他们要服役,既有兵役,也有劳役,里面的把戏倒没什么新意,还是大明军官压榨军户那一套。努尔哈赤时期,筑城是要汉人来做的,后来汉人杀得差不多了,皇太极也叫停了这种拆了又建、建了又拆的瞎折腾。而现在又需要筑城了,辽东的汉人民户数量严重不足,只能征发旗人余丁,若是农闲也还罢了,现在可是春天。
满人中的穷人和汉人中的底层包衣,只能说各有各的惨法。这正是清朝的高明之处,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压榨他们。把少数汉人豪奴的位置抬得比满洲穷人高一些,又让满洲穷人的待遇比底层包衣好一些,使得这两拨人永远无法形成合力。
但是既然玩这样的手段,就难免有玩脱的时候。现在,尼堪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