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44章 大帅何故大笑(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对于西营发布的这道命令,倒也没人有太多感慨,正常官府不都这样。就是那些造反的佃农,也没指望西营来了自己就解放了,只不过是想把平素欺压自己最多的那些人杀掉,以后受欺压少一些罢了。原本也没有任何人觉得地主收租是什么不对的事,这年头可没有剥削一说,种地交租,天经地义。

永佃和减租减息,已经是最激烈的斗争了。至于将被杀士绅的土地重新分配,还有将之前被豪强霸占的土地查还原主,这都属于办案的范畴,在大明朝要是有个不受朝廷掣肘的青天大老爷,一样会办,并不算改革。

最终,西营决定暂时不动,等到把这历史上第一次秋粮收上来,再行出兵,虽然冬季出兵有许多不便,但是河沼疫病带来的障碍也减小了。士兵们冷归冷,但松江布衣被天下也不是吹的,征完秋粮,官府手上有了钱,参与北征的西营士兵到时候至少每人也有一件旧棉衣,不会因此闹意见。

山东战场上,袁时中、马进忠、杨彦昌、易浩然、李青山、宫文彩、张光萃、张景春等人趁着这个大好机会,大举下山。到处都有百姓抗拒剃发令起事,秋季筹粮容易,又有许多缙绅也加入了队伍,有了他们在,打起仗来顺利得多了。“乡村的一些事情,缙绅解决更方便。很多官府压根办不成的事,他们能够办成,甚至官府说一万句,不顶缙绅说一句。”

在此之前,山东战场上的各种矛盾是割裂的。有的缙绅是真的对明朝或者对华夏道统有忠诚,或者对清军的罪行感到义愤;有的缙绅则是利用清军到来的机会投机,不仅有靠加入清军投机的,还有靠加入义军投机的;更多的人是墙头草,两边都不想得罪,摇摆不定。

与此同时,义军的领袖不管之前是什么出身,现在都是占山为王的绿林人物,缙绅与穷人之间的矛盾也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穷人又有的有活路、有的没活路,而且穷人里也同样有投机分子。

清军和缙绅的矛盾、缙绅内部的矛盾、缙绅和穷人的矛盾、缙绅和义军的矛盾、穷人内部的矛盾,甚至义军和穷人的矛盾,都是混杂在一起的。义军也不能不吃不喝,只要打仗,肯定还是会给老百姓添负担,矛盾当然是有的。

然而,剃发令一下,让所有人无师自通地一下子分清了什么是主要矛盾。另一时空,多尔衮下剃发令时已经征服了大半个中国,百姓剃发还会有“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心态,可现在清军总共只占了三个省,又把山西丢了,大清皇帝亲征吃了败仗,这会儿我剃发,不是坐实了“死心塌地当汉奸”的罪名吗,到时候不管哪家队伍打过来,不得优先拿我的家产犒赏三军?

不过,反王们什么时候打回北方尚且未知,清军的屠刀又近在咫尺,依然有很多人不得不剃。在这种情况下,剃发和反剃发的矛盾直接压倒了所有矛盾,成为只要是个人就看得出来的主要矛盾。

即便是剃了发的缙绅,在这样的局面下也会给义军提供帮助,至少也得拿点银子粮食敷衍一下,以便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于是义军在所有城墙之外的地方畅通无阻。袁时中等人在山东沿海接连攻克了多处州县,队伍迅速扩大。清军对不剃发者的杀戮造成了大量流民,这都是义军的兵源。因为有足够的乡绅和胥吏,就算是在还没把县城打下来的地方,义军也可以设立自己的县衙门了。

山东有大批清军驻扎,兖州有六个满洲都统,驻兵四万,其中有一万五千旗军,然而他们却不敢向山东半岛进军。南边的西营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度进攻,西边的大名府已经遭到了曹营的攻击,山东西部的兖州、济南、东昌三府,同样“盗贼蜂起”,他们现在如果去登莱一带镇压义军,山东西部的局面就有失控的威胁,说不定李青山又要聚起几万人打济南了。

这六位都统还不知道,这些都仅仅是小麻烦而已。

就在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